[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机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3055.8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佟宇;由毅;沈源;袁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3/20 | 分类号: | F16N13/2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机油泵。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机油泵是汽车的一种重要零部件,它为汽车润滑系统提供动力,迫使机油自油底壳送到内燃机运动件对运动件进行润滑。
机油泵的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机油泵可以由凸轮轴或者曲轴直接驱动,在内转子式机油泵中,内转子带动外转子运动,由于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齿数不同,转动时它们之间的空间发生变化,从进油口开始,空间越来越大,使得压力降低,形成机油泵低压区域,并将机油抽进来;当空间逐渐变小时,压力升高,在机油泵内形成高压区域,该高压区域和出油口相通,将机油压出去。
目前汽车内燃机采用的机油泵普遍为定排量的机油泵,其机油流量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关系,该种机油泵的流量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不断增加。在进行机油泵的选择时,设计人员往往会选择较大排量的机油泵以保证在发动机低转速时机油泵也能面对最恶劣的工况实现正常润滑。但是这样的设计会存在一些缺点,如发动机的一些零件的润滑并非是需要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一直增加润滑油,机油泵做了一些无用功,多消耗了发动机的有效功率,降低了发动机的经济性。另外,随着机油泵供油量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发动机油道内油压增加,油温上升,进而影响润滑效果。
为此,后来市场上便出现了一些可变排量的机油泵,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可变输出转子泵【公开号:CN1766337A;申请号:200510113983.0】,该机油泵包括1、外壳,在其中具有大致圆形的孔;2、大致环形的输出控制环,其具有带中心的圆形外围表面、以及具有与所述的外围表面中心相偏移的中心的圆形内表面,所述输出控制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的大致圆形的孔内;3、环形的从动外转子,其安装在所述环形输出控制环内,并且具有与所述输出控制环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圆形外围表面,以及齿形内表面;4、内转子,其安装在旋转轴上并啮合于所述外转子的所述齿形内表面,以规定多个泵腔;5、控制驱动机构,用于将所述输出控制环旋转到指定位置以控制所述泵的输出。该机油泵虽然可以改变机油泵的排量,但是该装置需要安装产生压力信号的油压传感器,并且需要安装与油压传感器连接工作的控制器,其通过压力信号的函数来操作控制机油泵的流量。这样的机油泵结构较为复杂,零部件制作工艺以及产品装配复杂,价格昂贵,实用性相对较差,而且电子元件过多也造成发动机负荷过高及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发动机高转速时,能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泵内一高压区域和一低压区域相互连通,造成两区域间停止泵油,继而降低机油排量的汽车机油泵。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机油泵,包括泵体和设置在泵体上的泵盖,在泵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腔室,在泵体和泵盖之间设有能使泵体上相邻的两个腔室相连通的调节机构。
本汽车机油泵在工作时,相邻两个腔室分别作为机油泵的高压区域和低压区域,处于低压区域的腔室连通有进油孔,处于高压区域的腔室连通有出油孔,机油由进油孔抽入从出油孔排出。机油泵在工作时,为了维持高压区域和低压区域的压差,相邻的两个腔室之间是相互没有连通的。本汽车机油泵中的调节机构根据运动部件在转速增加时离心力增加的原理,在发动机转速提高并到达一定的转速时,离心力的作用带动调节机构运作并能使机油泵中的相邻两个腔室相互连通,使该两个腔室之间停止泵油,从而改变机油泵的排量。
在上述的汽车机油泵中,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启动轴和固连在启动轴上并位于泵体和泵盖之间的调节转子,所述的调节转子抵靠在上述的腔室壁上,在启动轴上设有当启动轴转动时通过离心作用使启动轴带动调节转子沿启动轴轴心线方向移动的离心调节结构。
在上述的汽车机油泵中,所述的启动轴一端伸出泵盖,在启动轴的伸出端固设有一与机油泵动力机构相连接的启动齿轮。该启动齿轮可以由发动机凸轮轴或曲轴直接带动,启动齿轮转动带动机油泵工作。启动齿轮的转速和发动机的转速是对应的,当发动机转速改变时能及时反馈给启动齿轮使机油泵的排量发生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3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