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气门发动机气缸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5733.6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0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廖寿昌;陈微微;罗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34 | 分类号: | F02F1/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方洪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门 发动机 气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三气门发动机的气缸头。
背景技术
目前,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均采用两气门结构,这是因为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对中速和高速的性能要求较低,常规的双气门发动机虽然整机噪音较大,但能够达到使用要求。随着对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小排量摩托车上采用三气门发动机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常规三气门发动机的气缸头上一般设置有冷却风道,该冷却风道设计不合理,并且冷却风道内靠近进口处具有拐角,容易造成冷却风道内气流流动不畅;同时,在冷却风道的出口处有强大的涡流流团,导致该处的气流阻力很大,使冷却风道内本就流量很小的空气无法流出,这样燃烧室背面的热量无法通过冷却气流带走,导致气缸头温度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三气门发动机气缸头,以有效降低气缸头温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三气门发动机气缸头,在缸头(1)上开设有冷却风道,该冷却风道依次由进风口(2)、第一引流道(3)、第二引流道(4)和出风口(5)组成,其关键在于:所述进风口(2)为矩形,该进风口(2)的长度(L1)为32.5-39.5mm,宽度(L2)为30-36mm;所述第一引流道(3)为直通道,该第一引流道(3)的宽度(L3)为10-16mm,高度(L4)为26-32mm;所述第二引流道(4)与第一引流道(3)垂直相连,该第二引流道(4)最窄处的宽度(L5)为26-32mm,最宽处的宽度(L6)为44-50mm;所述第二引流道(4)的顶面为弧面,底面为起伏面,第二引流道(4)最浅处的高度(L7)为15-21mm,最深处的高度(L8)为26-32mm。
本发明通过对冷却风道进行优化设计,增加了进风口压力和流量,降低了风道内阻力,消除了传统技术出口处的涡流气阻气团,能够使冷却风道进气充足,并且冷却风道内气流流动顺畅,经试验证明,冷却风道内的气体流速可以达到3.2g/s,由此显著改善了冷却风道的气动特性,增加了冷却空气流量,使气缸头燃烧室背面的冷却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大大降低了气缸头温度,从而使发动机的可靠耐久性得到大幅提高,也降低了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2)的长度(L1)为36.5mm,宽度(L2)为33mm;所述第一引流道(3)的宽度(L3)为13mm,高度(L4)为29mm;所述第二引流道(4)最窄处的宽度(L5)为29mm,最宽处的宽度(L6)为47mm;所述第二引流道(4)最浅处的高度(L7)为18mm,最深处的高度(L8)为29mm。
在所述进风口(2)内设有引导气流向第一引流道(3)流动的第一导流片(6)。第一导流片起导流的作用,有利于冷却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第一引流道。
在所述第二引流道(4)内靠近第一引流道(3)的位置设有第二导流片(7),该第二导流片(7)为弧形。第二导流片起导流的作用,避免第一引流道流向第二引流道的气流因直接转直角而产生较大的阻力,有效提高了冷却空气流动的顺畅性。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对冷却风道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显著改善冷却风道的气动特性,有效降低了三气门发动机气缸头的缸温,极大地提高了三气门发动机的性能,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三气门发动机的气缸头具有缸头1,在缸头1上开设有冷却风道,该冷却风道依次由进风口2、第一引流道3、第二引流道4和出风口5组成,所述进风口2和出风口5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其中,进风口2为矩形,该进风口2的长度L1为32.5-39.5mm,宽度L2为30-36mm。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的长度L1优选为36.5mm,宽度L2优选为33mm。在进风口2底部的内侧开设第一引流道3,并且进风口2内一体形成有引导气流向第一引流道3流动的第一导流片6。所述第一引流道3为直通道,该第一引流道3的中心线与进风口2的宽度边相垂直,第一引流道3的宽度L3为10-16mm,高度L4为26-32mm。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道3的宽度L3优选为13mm,高度L4优选为29mm。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第二引流道4的进口端与第一引流道3垂直相连,第二引流道4的出口端与出风口5相连。所述第二引流道4两边的内侧边均为起伏面,第二引流道4最窄处的宽度L5为26-32mm,最宽处的宽度L6为44-50mm。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道4最窄处的宽度L5优选为29mm,最宽处的宽度L6优选为47mm。所述第二引流道4的顶面为弧面,底面为起伏面,第二引流道4最浅处的高度L7为15-21mm,最深处的高度L8为26-32mm。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道4最浅处的高度L7优选为18mm,最深处的高度L8优选为29mm。在所述第二引流道4内靠近第一引流道3的位置一体形成有两片或多片第二导流片7,该第二导流片7为弧形,第二导流片7起引导第一引流道3内的气流向第二引流道4内顺畅流动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57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储存中高温太阳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采用石墨导热界面层的外壁加热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