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肝素酶I融合蛋白在审
申请号: | 201110418496.0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0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曹林;杨翔;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林;杨翔;颜明 |
主分类号: | C12N9/88 | 分类号: | C12N9/88;C12N15/62;C12N15/63;C12N15/70;C12N1/21;C12R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肝素 融合 蛋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肝素酶I融合蛋白。
背景技术
肝素酶,也称肝素裂解酶,是目前已知仅有的可降解肝素的酶。肝素酶最早是在肝素黄杆菌Flavobacterium Heparinum中发现的,共有三种,分别为肝素酶I(EC 4.2.2.7)、肝素酶II(EC unassigned)、肝素酶III(EC 4.2.2.8)。其中,肝素酶I以肝素为主要底物,肝素酶II以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为底物,而肝素酶III以硫酸乙酰肝素为主要底物
肝素酶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通过肝素酶选择性降解可以有助于研究多糖的结构和序列;肝素酶可以用于临床手术后血液的去肝素化;肝素酶可以用于制备低分子量肝素。其中,肝素酶I是制备低分子量肝素的主要酶。
目前,已发现肝素酶I在多种微生物中都有表达,包括肝素黄杆菌Flavobacterium Heparinum(Ram Sasisekharan et al.,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eparinase I gene from Flavobacterium heparinum.Proc.Natl.Acad.Sci 1993 vol.90:3660-3664)、粪便拟杆菌(Wan-Seok Kim 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rin Lyase I from Bacteroides stercoris HJ-15.J.Biochem.Mol.Biol 2000,vol.37:684-690)、多形拟杆菌(Yongde Luo et al.,High yield,purity and activity of soluble recombinant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GST-heparinase I from Escherichia coli.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vol.460:17-24)等。肝素酶I可以从这些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但产量很低,且通常需要多步色谱纯化,又进一步降低了得率。因此,采用天然提取的方法制备肝素酶I成本很高,限制了肝素酶I的工业化应用。
Ram Sasiekharan等(Ram Sasisekharan et al.,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eparinase I gene from Flavobacterium heparinum.Proc.Natl.Acad.Sci l 993vol.90:3660-3664)首先从肝素黄杆菌中克隆了肝素酶I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证明重组肝素酶I具有与天然肝素酶I相同的活性。Steffen Ernst等(Steffen Ernst et al.,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rinase I from Flavobacterium heparinum,Biochem.J.1996,vol 315:589-597)利用pET系统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肝素酶I的高效表达,但绝大部分产物形成包涵体,需要经过变复性才能得到有活性的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林;杨翔;颜明,未经曹林;杨翔;颜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84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拟管材在成型拘束力作用下焊接试验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电磁投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