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5950.7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0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程宗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2 | 分类号: | B25B11/02;B25B27/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装配 定位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装配过程中,汽车零部件装配时,零部件间的匹配是难度较大且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发动机舱盖、行李舱盖、前后大灯等在装配时,除需要X向及Z向定位外,还需满足Y向间隙要求,需保证发动机舱盖、行李舱盖、前后大灯等工件在Y向定位时,工件两侧距离边缘的间隙相等后才能完成装配;其中汽车X向为汽车车头到车尾方向,汽车Z向为汽车底盘到汽车顶棚方向,汽车Y向为汽车左车门到右车门方向。发动机舱盖、行李舱盖、前后大灯等工件在Y向需对中定位,装配困难,通常需要掌握较高技能的员工反复调整才能满足装配要求;这种装配方式,不仅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且耗时较长,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装配效率高的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包括定位支架,在所述定位支架上设有工件定位销;在所述定位支架底端设有Z向支撑块,在所述定位支架位于汽车X向的两侧分别设有X向定位销;在所述定位支架位于汽车Y向的两侧上分别设有对中定位机构;所述对中定位机构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对中定位机构,包括中心设有盲孔的对中杆;所述对中杆一端与所述定位支架连接,在所述对中杆的另一端设有穿入对中杆的盲孔内且可在盲孔内相对移动的定位销;在所述盲孔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对中杆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定位销相连接;在所述对中杆上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由设于对中杆上的锁紧螺母及与所述锁紧螺母配合的锁紧螺杆构成,在所述对中杆上锁紧螺母所在位置设有与所述盲孔相通的螺栓孔;在锁紧状态下,所述锁紧螺杆穿过锁紧螺母及螺栓孔,且锁紧螺杆压紧在所述定位销上。
在所述定位支架的边缘处设有夹紧器,所述夹紧器,包括与所述定位支架连接的底板,在所述底板上伸出一凸块,在该凸块上连接有压紧块;在所述底板上靠近压紧块的位置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上铰接有拉杆;还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靠近所述拉杆的位置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压紧块中部铰接,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压紧块压紧在所述定位支架上。
所述夹紧器为三个,所述夹紧器分别设于定位支架的Y向两侧及X向的一侧上。
在所述对中杆上设有预压锁紧销,所述对中杆上设有与盲孔相通的腰型孔,在所述定位销上设有与所述预压锁紧销相配合的销孔;工作状态下,所述预压锁紧销一端穿过所述腰型孔并压入所述销孔内,以保证对中杆两侧不与其它件干涉且对中装具能顺利放到工作位置。
在所述定位销穿出所述对中杆的一端上设有橡胶层。
在所述锁紧螺杆上设有手柄。
所述锁紧螺母焊接在对中杆外表面上。
所述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所述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利用串联的相同型号规格的弹簧受力相同,压缩量也相同的原理;位于定位支架Y向两侧上的对中定位机构的弹簧受力相同时压缩量也相同,从而保证定位支架处于Y向正中位置,进而实现工件装配时的对中定位;
其次,所述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般装配人员即可完成工件装配,对员工工件定位调整技能的需求降低;
最后,所述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实现了工件的对中定位,减少了装配调整时间及装配调整工作,不仅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同时减小了工件装配的误差,在提高生产装配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A方向示意图;
图3为图1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对中定位机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夹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夹紧器在夹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汽车装配用对中定位工装的工件定位销的B方向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5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海绵的应用方法
- 下一篇: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插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