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0608.8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7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郭剑波;刘道坦;王松岑;范茂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梯次 利用 分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级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较高,当动力电池的容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续驶里程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就必须对其进行更换。从电动汽车上更换下来的电池,仍具有较高的剩余容量。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温度特性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经过筛选和重新配组,有可能应用于工况相对良好、对电池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场合,实现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在动力电池性能下降、不能满足电动汽车使用要求后,作为能量提供装置在其他领域继续使用。
对于从电动汽车上退役下来、有可能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尚未有电池分级概念的提出,更没有相关的分级方法。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成组使用之前,通常是根据电池的外特性参数(如:电池的容量、内阻、充放电曲线、自放电等)对电池的性能进行判断并分选,并以次作为电池成组的依据。而对于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由于其安全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下降,因此在使用前,需对其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包括电池的安全性能、自放电、充放电特性、在后续使用中的循环性能等),判断电池是否可梯次利用以及如何进行梯次利用。电池的外特性参数只能反映其一些主要参量的变化,不能从内在机理上反映造成电池性能衰退的因素,也就不能准确的对电池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本发明首次在电池外特性参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池的内特性分析,从根本上把握电池性能衰退的原因,进而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结合不同使用场合对电池性能的要求,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分级。
从目前来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作为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备用电源、用于电网的削峰填谷、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功率平滑等。不同的应用场合有着不同的使用工况,对电池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通过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分级,将不同级别的电池应用到不同的场合,既能保证电池的性能满足使用场合的要求,又要充分发挥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级方法,通过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分级,将不同级别的电池应用到不同的场合,既能保证电池的性能满足使用场合的要求,又要充分发挥电池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级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分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外特性分析,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可以进行梯次利用;
(2).对于能梯次利用的电池,根据其外特性参数进行初步分级,然后对每一级别的电池进行抽样内特性分析;
(3).在内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内外特性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4).将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结果与电池的使用条件相结合,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分级;
其中,所述步骤4中,电池的使用条件包括电池的使用频次、倍率、SOC限值。
本发明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1中: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进行的外特性分析,包括历史特性分析、基本特性试验分析和加速老化试验分析。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历史特性分析,分析每支电池外观变化、内阻变化和可用容量与能量以及能量保持能力,对零电压电池、电阻过大的电池及外观严重不良的动力电池,直接排除其梯次利用的可能性;所述基本特性历史分析,测试并记录每个电池的以下参数:电压、内阻、容量、能量、效率、温升、电压下降及容量保持率;加所述速老化试验分析,测试电池在加速老化条件下的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初步分级是根据基本特性历史分析中电池的容量、内阻和容量保持率将其进行分级,不同的容量、内阻和容量保持率范围定为不同的级别。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内特性分析针对造成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因素进行检测,且通过X射线衍射谱对电极材料进行晶体结构研究,以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电极、隔膜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并观察SEI膜情况,还利用质谱对电池内残余的电解液进行成分分析。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中,造成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因素包括:材料晶体结构畸变、活性物质溶解、集流体腐蚀、极板松动、隔膜阻塞和SEI膜状态变化。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4中,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进行如下分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06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