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混合发酵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09210.2 | 申请日: | 2011-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大文;梁红;孟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9/02 | 分类号: | C12N9/02;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何强 |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混合 发酵 提高 产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漆酶产量的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田彦六郎(1883)在漆树的树液中发现能使“树漆”氧化硬化的酶,后来贝特兰德(G.E.Bertrand,1894)详细地研究了东南亚产的漆中的酶,命名为漆酶。漆酶分布于微生物、菌类中,是一种铜蛋白质,蓝色,分子量约12万,含4原子铜,因此漆酶是一种含有铜的多酚氧化酶。
漆酶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失活。漆酶可降解多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一些有毒物质,能在体外氧化PAH;而且,漆酶可存活于空气中,发生反应后唯一的产物就是水,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环保型酵素。随着环保意识逐渐被人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漆酶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利用白腐菌微生物混合培养产漆酶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目前都是采用单一白腐菌“强化”的方法提高其漆酶的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目前都是采用单一白腐菌“强化”的方法提高其漆酶的产量,而利用白腐菌微生物混合培养产漆酶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而提供的微生物混合发酵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种微生物混合发酵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混合发酵微生物菌株活化,混合发酵的微生物为青顶拟多孔菌和灵芝菌;二、将活化的青顶拟多孔菌和灵芝菌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然后在温度为28±1℃、摇床转速为120±10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10天;三、分离纯化漆酶,即完成提高漆酶产量的微生物混合发酵;
步骤二中青顶拟多孔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225~0.027g;步骤二中灵芝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225~0.027g;步骤二中液体发酵培养基每1升由20g麸皮、0.44g氯化铵、0.2g KH2PO4、0.05g MgSO4、0.01g CaCl2、1.0g吐温80、1mL无机溶液、0.5mL维生素溶液和余量的蒸馏水组成。
本发明第二种微生物混合发酵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混合发酵微生物菌株活化,混合发酵的微生物为青顶拟多孔菌和糙皮侧耳菌;二、将活化的青顶拟多孔菌和糙皮侧耳菌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然后在温度为28±1℃、摇床转速为120±10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20天;三、分离纯化漆酶,即完成提高漆酶产量的微生物混合发酵;
步骤二中青顶拟多孔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225~0.027g;步骤二中糙皮侧耳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225~0.027g;步骤二中液体发酵培养基每1升由20g麸皮、0.44g氯化铵、0.2g KH2PO4、0.05g MgSO4、0.01g CaCl2、1.0g吐温80、1mL无机溶液、0.5mL维生素溶液和余量的蒸馏水组成。
本发明第三种微生物混合发酵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混合发酵微生物菌株活化,混合发酵的微生物为青顶拟多孔菌、糙皮侧耳菌和偏肿拟栓菌;二、将活化的青顶拟多孔菌、糙皮侧耳菌和偏肿拟栓菌接种于同一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然后在温度为28±1℃、摇床转速为120±10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14天;三、分离纯化漆酶,即完成提高漆酶产量的微生物混合发酵;
步骤二中青顶拟多孔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15~0.018g;步骤二中糙皮侧耳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15~0.018g;步骤二中偏肿拟栓菌的接种量为每升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0.015~0.018g;步骤二中液体发酵培养基每1升由20g麸皮、0.44g氯化铵、0.2g KH2PO4、0.05g MgSO4、0.01g CaCl2、1.0g吐温80、1mL无机溶液、0.5mL维生素溶液和余量的蒸馏水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92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