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9310.1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9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职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68;G02F1/1343;H01L27/02;H01L21/7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孙海龙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可提高开口率的薄膜晶体管基板和用于制造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各种显示装置的需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增加。因此,已经作出了许多努力来研究和开发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和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的多种平板显示装置。某些平板显示装置已经应用于显示器或设备。
在各种平板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器(LCD)装置由于外形纤薄、重量轻和功耗低的有益特征被最为广泛地使用,从而LCD装置提供了对阴极射线管(CRT)的替代。除了诸如用于笔记本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显示器的移动型LCD装置以外,还针对计算机监视器和电视机研发了LCD装置,以接收和显示广播信号。
所述LCD装置包括具有滤色器阵列的滤色器基板、具有薄膜晶体管阵列的薄膜晶体管基板和形成在滤色器基板和薄膜晶体管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滤色器基板具有用于显示颜色的滤色器和用于防止发生漏光的黑底。薄膜晶体管基板具有按矩阵排列形成的多个像素电极,其中,将数据信号分别供应到多个像素电极。而且,薄膜晶体管基板具有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各个薄膜晶体管分别用于驱动像素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还包括控制薄膜晶体管的选通线和将数据信号供应到薄膜晶体管的数据线。
上述薄膜晶体管基板包括用于驱动选通线的选通驱动IC和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驱动IC。随着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尺寸增大并且需要高分辨率,所需的驱动IC的数目也增多。
但是,由于数据驱动IC比其它装置更贵,因此提出了双速率驱动(DRD:double rate driving)型薄膜晶体管基板以减小其制造成本。在DRD型薄膜晶体管基板中,相邻的像素区域共用一条数据线。另外,在DRD型薄膜晶体管基板中,所需要的选通线的数目增加到两倍,而所需要的数据线的数目减少到1/2倍,并且所需要的数据驱动IC的数目也减少到1/2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数据线的数目减少,也可以获得与现有技术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分辨率相同的分辨率。
图1是例示根据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DRD型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在DRD型薄膜晶体管基板中,由于两个相邻的子像素共用一条数据线DL1、DL2或DL3,因此数据线的数目可减少到在非DRD型薄膜晶体管中所需的数据线的数目的一半。但是,由于在DRD型薄膜晶体管基板中额外设置了选通线GL1、GL2、GL3和GL4,因此开口率被减小8%到12%左右。
作为变型形式,提供了边缘电场模式薄膜晶体管基板,其通过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的边缘电场来操作液晶分子,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彼此交叠,并且其间插入绝缘膜。在边缘电场模式薄膜晶体管基板中,在像素区域中形成“”形公共线,以连接共用数据线DL的像素区域的公共电极。“”形公共线旋转±90°,并与选通线GL和数据线DL平行。
公共线与像素电极交叠以形成存储电容器。当像素电极形成在绝缘膜上时,如果发生相对于基板的扭曲,则在数据线DL两侧的像素区域的存储电容器的电容量变化,从而可发生由亮度差引起的斑点,这是不期望发生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其基本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造成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形成与数据线平行的公共线,并且去除与选通线平行的公共线,从而提高开口率。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的和特征将一部分在以下描述中进行阐述,并且一部分将基于以下解释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变得清楚,或者可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和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9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