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L-苏氨酸为底物生产α-酮基丁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6233.8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马翠卿;高超;张文;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40 | 分类号: | C12P7/40;C12R1/38;C12R1/15;C12R1/125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健康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苏氨酸 生产 丁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α-酮基丁酸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利用以含合成型L-苏氨酸脱水酶的微生物完整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以L-苏氨酸作为底物,生产α-酮基丁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α-酮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可应用于化学和药物等领域。例如,α-酮基丁酸可用于生产L-异亮氨酸【1】、1-丙醇【2】【3】、食品香料组分【4】以及D-α-羟基丁酸【5】。其中,D-α-羟基丁酸可用来制备azinothricin家族抗癌抗生素以及高聚物聚α-羟基丁酸[P(2HB)【6】。另外,α-酮基丁酸可转变为L-α-氨基丁酸,而后者是合成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的手性前体【7】【8】。
α-酮基丁酸的生产方法分为传统的化学法和微生物催化法。前者指的是由草酸二乙酯和丙酸乙酯混合水解而成α-酮基丁酸【9】。而文献中报道的后者包括以下几种:以1,2-丁二醇为起始底物,以马红球菌IF03730全细胞为催化剂,最终产物浓度为153.8毫摩尔/升,摩尔转化率为68%,生产强度为4.8毫摩尔/升/小时【10】;以巴豆酸为起始底物,以锇和恶臭假单胞菌全细胞为催化剂,最终产物浓度为47毫摩尔/升,生产强度为9.4毫摩尔/升/小时【9】;以DL-2-羟基丁酸为底物,以施氏假单胞菌SDM为催化剂,最终产物浓度为434.9毫摩尔/升,摩尔转化率为91.5%,生产强度为18.1毫摩尔/升/小时【11】;以苏氨酸为底物,粗糙脉胞菌的ilv-3突变体发酵产α-酮基丁酸78.4毫摩尔/升,摩尔转化率>90%,生产强度为0.7毫摩尔/升/小时【4】。1,2-丁二醇、巴豆酸及DL-2-羟基丁酸只能通过化学法获得,不能实现α-酮基丁酸的绿色生产。而苏氨酸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大规模获得,全世界L-苏氨酸的产量达到20,000吨【12】,非常适合作为α-酮基丁酸的起始底物。由L-苏氨酸转化生成α-酮基丁酸,经过了L-苏氨酸脱水酶催化的脱氨和脱水过程【13】。
L-苏氨酸脱水酶(L-苏氨酸脱氨酶)分为合成型和降解型两种。合成型L-苏氨酸脱水酶在有氧条件下组成性表达,受到L-异亮氨酸的抑制;降解型L-苏氨酸脱水酶厌氧条件下受L-苏氨酸诱导表达,不受L-异亮氨酸的抑制【14】【15】【16】。经检索发现,利用以含合成型L-苏氨酸脱水酶的微生物完整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以L-苏氨酸作为底物,生产α-酮基丁酸的方法还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1】Eggeling,I.,Codes,C.,Eggeling,L.,Sahm,H.,1987.Regulation of acetohydroxy acid synthase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during fermentation of α-ketobutyrate to L-isoleucine.Appl.Microbial.Biotechnol.25,346-351.
【2】Atsumi,S.,Hanai,T.,Liao,J.C.,2008.Non-fermentative pathways for synthesis of branched-chain higher alcohols as biofuels.Nature 451,86-89.
【3】Shen,C.R.,Liao,J.C.,2008.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Escherichia coli for 1-butanol and 1-propanol production via the keto-acid pathways.Metab.Eng.10,312-320.
【4】Zurbriggen,B.D.,Rekhif,N.,Mehlmann-De-Campos,M.,Lerch,K.,2006.Production of α-ketobutyrate.U.S.patent 71447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62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