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9410.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5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赖明佑;林诗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00 | 分类号: | G01S1/00;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装置 定位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案是关于一种定位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式电子装置一般可设计自动进站进行充电,传统方式是搭配红外线传感器,且须采用接触式的充电方法。如图1所示为一种已知移动式电子装置自动进站充电的示意图,其中,移动式电子装置101上配备一红外线传感器102,而充电站111配备一红外线传感器112以及二金属接点113以供移动式电子装置101插设充电。在充电之前,移动式电子装置需自动定位至充电站,以使移动式电子装置与充电站的金属接点113能够对应到。在定位过程中,移动式电子装置101需先到达充电站111的红外线传感器112的正对面,然后以直线的路径121前进而到达充电站111。由于此种定位方式的可侦测范围122仅为一长条状,故其定位失误率较高,若失误的话,则必须离开充电站111重新对正一次。
图2所示为另一种已知移动式电子装置自动进站充电的示意图,其中,充电站111更配备另一红外线传感器114。在定位过程中,移动式电子装置需先移动至红外线传感器112、114的左右边界所形成的可侦测范围124内,然后移动式电子装置正面朝内并以迂回的路径123进站。此种方式由于多配备一红外线传感器,故其可侦测范围较图1为大,所以失误率可稍微降低。然而,在此种定位方式中,移动式电子装置101所走的路径较长以致增加定位时间。
除了上述缺点之外,传统的移动式电子装置定位方法亦没有达到物尽其用之效,例如上述自动进站充电过程中没有使用到移动式电子装置身上皆有的视讯镜头以及影像分析技术。此外,由于传统充电方法都属于接触式充电,所以充电站必须倚靠在墙或柱子旁以应对移动式电子装置充电时的冲击,确保电极有确实接触,这也限制充电站的设置方式与位置。
发明内容
本案提供一种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应用于一可移动装置与一定位站,可移动装置具有一感应线圈,定位站具有一发射线圈。定位方法包括:通过发射线圈发射测试信号;通过感应线圈接收发射线圈所发射的测试信号;量测感应线圈上所获得的感应值;以及依据感应值驱动可移动装置往定位站方向移动。
本案另提供一种定位系统,其包括一可移动装置以及一定位站。可移动装置具有一处理单元以及一感应线圈,处理单元与感应线圈电性连接。定位站具有一电源发射单元以及一发射线圈,电源发射单元与发射线圈电性连接,并驱动发射线圈发射一测试信号,感应线圈感应发射线圈所发出的测试信号,处理单元量测感应线圈的一感应值并依据感应值驱动可移动装置往定位站移动。
承上所述,本案利用感应线圈与发射线圈的间距与感应线圈从发射线圈所感应到的感应值所具有的特定关系来达到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其中,通过发射线圈发射测试信号,并通过感应线圈感应此测试信号并得到一感应值,即可依据感应值驱动可移动装置,使得可移动装置的感应线圈与定位站的发射线圈重迭而完成定位。在定位完成之后,更可通过可移动装置的感应线圈与定位站的发射线圈对可移动装置进行充电或是传输信息。
本案是利用电磁感应而非传统接触式来进行充电作业,且能大幅扩大可侦测范围、降低定位的失误率并提升定位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所示为已知移动式电子装置自动进站充电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定位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可移动装置的感应线圈与发射线圈的间距与感应值的变化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位方法应用于一可移动装置与一定位站的示意图;以及
图7为应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位方法的一种可能实际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案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装置的定位方法,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94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