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发动机热量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0908.X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7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邓经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泳秋 |
主分类号: | F02M31/14 | 分类号: | F02M31/1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南海智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25 | 代理人: | 梁国杰 |
地址: | 528241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发动机 热量 燃油 进行 加热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燃油在进入发动机之前,需要喷散成雾状和蒸发,并按一定比例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体。只有可燃混合气体在气缸内被充分地完全燃烧,才能使发动机发出更大的功率,使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控制到最低。事实上,发动机是无法做到令燃油在汽缸内完全燃烧的,原因是燃油当中的碳氢化合物分子会结成一些大分子团,使得最内部的碳氢分子在短短的爆程时段内,还没有机会与氧混合燃烧就被迅速排出缸外,浪费了燃油也成为有害尾气的主要成分。为促使燃油在爆程时段内完全燃烧,必需令燃油的大分子团分解成成小分子团,增加碳、氢原子与氧结合的机会。而温度是影响分子热运动的主要条件,分子热运动的加剧可促使燃油大分子团的分解。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燃油加热装置,使燃油在进入发动机前,被强行加热蒸发,加速燃油大分子团的分解,令到燃油能够和空气充分混合,以期降低燃油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但这些加热装置的结构大都较为复杂,在原有的发动机基础上加装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器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分成连续的若干节呈隆起状部分的吸热体,吸热体内设有贯通各节隆起状部分的燃油通孔,吸热体于通孔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燃油管道接口。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隆起状部分设成球状,所述燃油通孔内壁设成螺纹状。
采用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发动机缸体余热,在燃油进入气缸前,对燃油进行加热、活化,加剧燃油分子热运动,打破燃油分子间力束缚,使燃油大分子团分解成小分子团,令到燃油能够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从而增进燃油在发动机内的燃烧效率,提升发动机输出功率,是完全可以达到节油目的。由于燃油是多种烃类的混合物,不同烃类对应不同的馏程点。本发明将吸热体设成由若干节连续的呈隆起状部分构成,由吸热体吸收发动机缸体热量,燃油在进入气缸前流经吸热体,由吸热体对其进行加热。燃油依次流经吸热体各节隆起状部分时,燃油被吸热体的各节隆起状部分阶段性地加热,燃油的温度随之呈阶梯式跃变递升,燃油的分子热运动状态也随之呈阶梯式跃变,每一次的跃变都更利于打破燃油分子间力束缚,使得燃油的大分子团分解成小分子团更加彻底,燃油和空气进入气缸后混合更加充分,有效增进燃油在发动机内的燃烧效率,提升发动机输出功率,使得节油效果更加明显。本发明的燃油加热器结构简单,直接接驳在靠近发动机端的供油管道上,然后把加热器置于发动机缸体顶部,非常适合在原有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本加热器,实现节油减排,同时对发动机的消除积碳、净化气缸及喷嘴也有明显的效果,有效提升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燃油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包括被分成连续的若干节呈隆起状部分11的吸热体1,吸热体1内设有贯通各节隆起状部分11的燃油通孔12,吸热体1于通孔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燃油管道接口13。
本加热器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快速成型,体现其易加工性,将隆起状部分11设成球状,使其作为吸热体的同时又作为对燃油加热的加热体,具有周向的一致性。本加热器还将燃油通孔12的内壁设成螺纹状,使燃油流经加热器时,呈涡流状流动,不但扩大了燃油的受热面积,而且增加了燃油流动的路程,使得燃油各部分都能与加热器内壁接触受热,提高其受热速率。
考虑到工厂生产的适应性,本实施例将加热器设有四个球状隆起11,当然,为了体现本实施例更具美感和协调性,将四个球状隆起11设成反向对接的两个葫芦状。安装时,可由多个加热器串接起来,再接驳到供油管道上。对于不同功率的发动机,只需适当增加或减少加热器,就可使得发动机节油20%-30%,而功率可提升15%左右,并且燃油燃烧充分,大量减少废气有害物质的排放,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泳秋,未经黄泳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09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曝光方法、装置和成像设备
- 下一篇:一种温肾壮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