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丙烯腈氧化尾气NOx净化的Fe分子筛催化剂和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8486.2 | 申请日: | 2011-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沈美庆;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46 | 分类号: | B01J29/46;B01J29/14;B01J29/68;B01J29/76;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王小静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丙烯腈 氧化 尾气 nox 净化 fe 分子筛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丙烯腈装置尾气催化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丙烯腈氧化后富含氮氧化物(NOx)尾气净化的Fe-分子筛型催化剂和制备方法。此方法它针对丙烯腈吸收塔氧化处理后含NOx尾气的高效选择性催化还原应用要求,详细列举了Fe-分子筛型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制备方法,以实现丙烯腈氧化后尾气中NOx在富氧条件下的高效催化脱除。
背景技术
丙烯腈作为重要的化工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纤维、橡胶和塑料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目前全球95%以上的装置采用丙烯氨氧化法技术(又称sohio法),以丙烯和氨气为原料,生产丙烯腈,副产乙腈和氢氰酸。该法原料易得、工序简单、操作稳定、产品精制方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
丙烯氨催化氧化工艺从吸收塔顶排出的废气称为吸收塔尾气(AOG,Absorbed Off Gas),是石油化工行业产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除了主要成份氮气外,还包括非甲烷烃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碳与微量的丙烯腈等污染物。因此直接将尾气排入大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常用的尾气处理法包括热力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热力燃烧利用辅助燃料的热量把有害气体加热到反应温度(600~800℃),使其所含可燃物氧化分解,然而该法需要添加辅助燃料,运行费用较高。先进的催化燃烧法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有害气体中的可燃物在较低温度(200~400℃)下即可达到完全氧化分解,一般不需要添加辅助燃料,可用于低浓度、组分复杂的可燃物净化,是治理有机废气污染的有效方法。该法净化效率高、反应温度低、不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还具有装置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转费用低、催化剂寿命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
当吸收塔尾气经过催化氧化段后,尾气中可燃性气体被氧化为CO2和NOx,需进一步使用NOx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进行净化。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被视为在富氧条件下进行NOx催化净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使用NH3作为还原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x(NH3-SCR)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
然而,我国以丙烯腈尾气排放控制为目标的脱硝技术刚刚起步,目前尾气净化方法仅针对丙烯腈尾气氧化过程(如专利CN101716462A,CN101138699,CN200810200595.X以及CN1903415),并未涉及丙烯腈氧化后尾气中NOx在富氧条件下的选择性还原。另外虽然有关于Fe-分子筛型NH3-SCR催化剂制备的专利报道(专利CN 200910024336.0以及CN200910090322.9),但尚未将此类催化剂体系应用于工业化的丙烯腈催化氧化后尾气NO去除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丙烯腈氧化后尾气中NOx净化处理的Fe-分子筛SCR催化剂和制备方法,它针对丙烯腈吸收塔尾气氧化后仍大量存在的NOx净化领域,可制备出具有宽活性温度窗口以及突出热稳定性的Fe-分子筛SCR催化剂。采用浸渍法或离子交换法制备以铁为活性组分、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去除丙烯腈催化氧化后尾气中含有的大量NOx气体,显示出优越的热稳定性以及低温活性。本发明制备工艺过程简单,重复性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可实现对丙烯腈有毒有害尾气的高效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丙烯腈尾气净化处理的Fe-分子筛SCR催化剂是以分子筛(ZSM-5分子筛、Y型分子筛、镁碱沸石或β分子筛)为载体,负载0.3-10.0%Fe3+活性组分,并引入0.5-8.0%修饰组分金属镧La或钴Co。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丙烯腈尾气净化处理的Fe-分子筛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为:
1)将Na型分子筛原粉与15-30%的NH4NO3溶液混合均匀,在80℃下离子交换、过滤洗涤、干燥12-16小时。以10℃/min升温速率在550℃下焙烧4h后,得到氢型分子筛。分子筛质量与NH4NO3溶液的体积比为1∶1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84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