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8187.9 | 申请日: | 2011-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8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邵碰狮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亦坤果蔬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L1/36 | 分类号: | A23L1/36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12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咸味 栗子 制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果制备工艺,特别是一种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栗子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栗子中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栗子所含的矿物质也很全面,富含钾、镁、铁、锌、锰等,栗子热量也很高,栗子的维生素B1、B2含量丰富,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每100克还含有24毫克维生素C,这是粮食所不能比拟的。栗子是中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在国外它还被称为“人参果”。
栗子可以生食或者熟食,熟的栗子保质期较短,熟栗子通常可以保存4~7天,时间更长会变味、变质。现有的延长熟栗子保存时间通常采用下述方法:其一,放冰箱里低温保存,该方式保存的栗子,其口味会大不如前;其二,煮栗子时加入适量盐,由于栗子壳较厚,栗子肉含有较多水分,而盐分少,该方法所得栗子的保存时间只能得到适当延长,保存时间仍相对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以克服现有的熟栗子保存时间较短,以致栗子口味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栗子变质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1份的食盐加至9~11份的水中,混匀;
b.鲜栗子洗净后加入步骤a制得的盐水中,对盐水进行加热,沸腾后持续加热17~25分钟;
c.过滤,将栗子移至焙灶,栗子堆放厚度不大于34厘米,50~80℃下烘焙70~85小时,期间翻动栗子5~7次;
d.将步骤c栗子移至通风处置放8~12天;
e.步骤d栗子于30~45℃下再烘焙20~28小时。
更具体地:步骤a中加水量为10份。
步骤b中对盐水进行加热,沸腾后持续加热时间为20分钟。
步骤b中的栗子经过挑选,去除腐烂、果皮颜色异常等的坏果。
步骤c中栗子堆放厚度为30厘米。
步骤c中栗子在65℃下烘焙75小时,烘焙期间每12小时翻动栗子一次。
步骤d中栗子置放10天。
步骤e中栗子在35℃下烘焙24小时;烘焙期间每12小时翻动栗子一次。
另外,烘焙时栗子与焙灶间隔设有竹制片层。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本发明的制作工艺制得的咸味栗子,其保存时间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在保证口味不变前提下,通常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另外,相对于常见的甜栗子,该咸味栗子香脆可口,口味独特,口感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本实施方式为优选实施方式,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1份的食盐加至10份的水中,混匀;
b.鲜栗子洗净后加入步骤a制得的盐水中,对盐水进行加热,沸腾后持续加热20分钟;
c.过滤,将栗子移至焙灶,栗子堆放厚度为30厘米,在65℃温度下烘焙75小时,烘焙期间翻动栗子6次,每12小时即翻动一次;
d.将步骤c栗子移至通风处置放10天;
e.步骤d栗子于35℃下再烘焙24小时,每12时翻动栗子一次。
其中,为保证栗子的品质,步骤b中的栗子经过挑选,去除腐烂、果皮颜色异常等的坏果。另外,烘焙时栗子与焙灶间隔设有竹制片层,这样的结构设置可很好地防止栗子在烘焙时,栗子与焙灶接触面被烤焦或者颜色出现异常。
通过本发明的制作工艺制得的咸味栗子,栗子外壳及果肉部分均还含有一定量的盐分,食盐易吸水,当有微生物附着在该栗子上时,盐溶液可将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吸走,缺少水分,微生物难以生存和继续繁衍,故而可进一步抑制微生物生长,其保存时间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在保证口味不变前提下,通常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另外,该咸味栗子经烘焙和风干,栗子含有的水分少,相对于常见的甜栗子,该咸味栗子香脆可口,口味独特,口感好。
实施方式二
咸味栗子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1份的食盐加至9份的水中,混匀;
b.经挑选的鲜栗子洗净后加入步骤a制得的盐水中,对盐水进行加热,沸腾后持续加热17分钟;
c.过滤,将栗子移至焙灶,栗子堆放厚度为34厘米,在50℃温度下烘焙85小时,期间翻动栗子7次;
d.将步骤c栗子移至通风处置放12天;
e.步骤d栗子于30℃下再烘焙28小时,每12时翻动栗子一次。
实施方式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亦坤果蔬专业合作社,未经厦门亦坤果蔬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81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