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6852.0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绣华;李明静;赵东保;王彦兵;杨静;呼亚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3/06 | 分类号: | C07F3/06;C07F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郭丽娜 |
地址: | 475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多酚 金属 配合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多酚金属配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组分是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主要的4种儿茶素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 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bechingallate, E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茶多酚分子内有多个邻位酚羟基,可作为多基配体与一个中心离子如铅、锌、铁、钙等络合形成环状的螯和物。中药有效化学成分新学说认为: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机物,也可能是其中的微量元素,但更可能是它们之间形成的缔合物或配合物,因此研究金属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内有以茶多酚为原料制备出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报道如茶多酚锌、茶多酚钙、茶多酚银和纳米茶多酚镧等,这些配合物均是以较纯的茶多酚和可溶性金属盐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的,存在以下不足:茶多酚提取工艺繁杂、消耗溶剂大,在合成过程中茶多酚易氧化、团聚。文献报道配合物比茶多酚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茶多酚金属配合物在新药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茶叶为原料制备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工艺。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用蒸馏水对茶叶进行70~90 ℃水浴浸提,抽滤得茶汤,向茶汤中加入水溶性金属盐,搅拌溶解并滴加碱溶液调节pH值至5~8,反应0.5~1 h停止搅拌,抽滤,用水、乙醇、丙酮依次洗涤滤饼,滤饼真空干燥得茶多酚金属配合物。
水溶性金属盐的用量为茶叶质量的0.1~0.8倍,蒸馏水的用量为茶叶质量的10~20倍。
所述水溶性金属盐为水溶性锌盐或者水溶性钙盐。
所述水溶性锌盐为ZnSO4、ZnCl2、Zn(NO3)2、Zn(CH3COO)2或他们的水合盐。
所述水溶性钙盐为CaCl2、Ca(NO3)2、Ca(CH3COO)2或它们的水合盐。
所述碱溶液为氨水、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aOH溶液、K2CO3溶液、KHCO3溶液或KOH溶液。
本发明首次直接利用资源丰富的茶叶,通过水提,直接使茶叶中的茶多酚与水溶性金属盐(水溶性锌盐或者水溶性钙盐)反应,制得茶多酚锌配合物和茶多酚钙配合物。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原料原料易得,对茶叶的品质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废次的茶叶同样可以,工艺步骤少,无三废产生。
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利用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出茶多酚锌配合物中茶多酚的质量含量在10~30 %之间; 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锌的质量含量在5~20 %之间。
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利用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出茶多酚钙配合物中茶多酚的质量含量在10~20%之间;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的质量含量在5~15%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茶多酚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3为茶多酚及实施例1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图4为茶多酚及实施例1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热分析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6为实施例3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7为实施例4制得的茶多酚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8为实施例5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9为茶多酚及实施例5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图10为茶多酚及实施例5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热分析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6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12为实施例7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13为实施例8制得的茶多酚钙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大学,未经河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68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