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向优先阀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50900.5 | 申请日: | 2011-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0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森;冀宏;魏列江;杨逢瑜;王峥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优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走机械中使用的液压转向优先阀。
背景技术
行走机械液压系统存在单泵同时向多个工作机构供油的情况,此时为了行车安全,必须保证转向液压回路要优先于其他液压工作回路获得液压供能,在此背景下液压转向优先阀得以广泛使用。行走机械液压系统中转向回路与其他工作回路间液压供能的分配或切换的平稳性、快速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主机操作的舒适性、控制特性、节能和可靠性,而转向优先阀是决定上述性能的关键性器件。目前,液压转向优先阀阀芯阀口多采用小开口下采用非全周开口即节流槽结构、大开口下全周开口形式,这种结构存在阀口面积梯度突变,从而造成流量突变,易引起转向液压冲击,系统振动、噪声、系统功耗等问题,此外阀芯换向过程中运动阻尼仅通过设置单阻尼孔形式来保证,这与阀芯双向运动的非对称性不能完全匹配,另外现有的液压转向优先阀均只考虑了静态信号型或动态信号型一种工作形式,未考虑二者之间结构的易改装性问题,降低了元件的普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消减系统振动、噪声低、节能且可用于静态信号型和动态信号型的两用转向优先阀。
本发明是一种转向优先阀,在阀体5上加工有三个主沉割槽分别与三个主通油孔,即第一孔P、第二孔CF、第三孔EF相通,第一孔P与泵来油相通,第二孔CF通转向回路,第三孔EF通其它工作回路,阀体5的左端装有堵头1,右端装有弹簧7和带可拆卸的第二阻尼孔8的管接头10,管接头10与转向负载敏感口LS口相通,阀芯4装在阀体5中,其初始位置在弹簧7和堵头1的限定下处于最左端位置,此时第一孔P到第二孔CF的阀口开口最大、第一孔P到第三孔EF的阀口开口为零。阀芯4为双凸肩中空结构,在其右边凸肩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第一孔P通第二孔CF的第一节流槽4a1和第二节流槽4a2,第一孔P通第三孔EF的第三节流槽4b1和第四节流槽4b2各四个,其中第一节流槽4a1、第二节流槽4a2与阀体5的第一沉割槽节流边5a组成第一孔P通往第二孔CF的阀口,第三节流槽4b1、第四节流槽4b2与阀体5的第二沉割槽节流边5b组成第一孔P通往第三孔EF的阀口,阀芯4左端装有非对称复合阻尼器3,右端装有第一阻尼孔6。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优先阀阀芯上的阀口采用非全周节流槽分级布置形式,使阀芯在换向过程中,通往转向和其他工作油口的节流阀口面积平滑过渡,从而使油流切换平稳、无冲击,保证了负载油缸运动的平稳性;阀口节流槽为浅U形槽和钻孔成形节流孔组合而成,阀口面积梯度连续平滑变化,阀在小开口下浅U形槽起节流作用,油液在节流槽内流动稳定、且节流槽本身具有二级节流作用,流动不易出现气穴,从而降低了气穴噪声和流动噪声;阀在大开口下钻孔成形节流孔起节流作用,流道为上圆柱下圆锥结构,底部圆锥对油液流动起导向引流作用,阀芯所受液动力很小;阀芯上节流槽沿周向对称布置,阀芯所受侧向力完全平衡。阀芯左端装有非对称复合阻尼器,包括两个相对布置开启压力不一样的单向阀和阻尼孔组成,阀芯在右端弹簧力作用下向左运动时,大开启压力的第一单向阀反向截止,小开启压力的第二单向阀和第三阻尼孔对阀芯的运动起阻尼作用;阀芯在液压力作用下反向运动即向右运动时,小开启压力的第二单向阀反向截止,大开启压力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三阻尼孔对阀芯的运动起阻尼作用,两个单向阀分别限定了阀芯不同运动方向时阻尼孔两端的最大压差,为非对称阻尼,与阀芯双向运动时受力的不对称性相匹配,使阀左右换向均能得到很好的阻尼特性,运行平稳。阀芯右端既可装第一阻尼孔也可更换为堵头,装有第一阻尼孔时用作动态信号型优先阀,装堵头时用作静态信号型优先阀。本发明可显著提高行走机械液压转向和其他工作系统间协调性能,具有减震节能、可靠性高、通用性强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各种行走机械转向优先液压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图2中阀芯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是图2中阀芯的主视图,图6是图5中B-B向剖视图,图7是图2中阻尼器的结构简图,图8是与图7对应的阻尼器的原理图,图9是图2中第一阻尼孔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1.堵头,2.密封圈,3.阻尼器,3a.第一单向阀,3b.第二单向阀,3c.阻尼器外圆柱面,4.阀芯,4a1.第一节流槽,4a2.第二节流槽,4b1.第三节流边,4b2.第四节流槽,4c.阀芯内圆柱面,5.阀体,5a.第一沉割槽节流边,5b.第二沉割槽节流边,6.第一阻尼孔,7.弹簧,8.第二阻尼孔,9.密封圈,10.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09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波与磁化多次循环作用的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工作流引擎系统和工作流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