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会议语音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0439.3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5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柯文锋;王镇;王文渊;王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3/56 | 分类号: | H04M3/56;H04L1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2 | 代理人: | 龙洪 |
地址: | 2100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会议 语音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会议语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根据用户的呼叫确定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时,为该多方会议建立多方会议会话;
将针对该多方会议的呼叫接入到建立的多方会议会话中;
针对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的每个会议成员,分别执行:
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实时传送协议RTP语音数据;
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
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之前,还包括:
先获得当前发送RTP语音数据的会议成员中,除特定的会议成员之外的各会议成员的数量,然后判断获得的数量是否大于预设的规定阈值,若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的操作,若判断结果为是,则不执行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具体包括:
接收到用户的多方会议呼叫,所述多方会议呼叫中携带有多方会议接入码;
根据接收到的多方会议呼叫中携带的多方会议接入码,确定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的每个会议成员,分别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RTP语音数据之前,还包括:
为所述多方会议建立会话初始协议SIP虚拟终端;并
将建立的该SIP虚拟终端接入到建立的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RTP语音数据,具体包括:
由所述SIP虚拟终端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RTP语音数据;
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具体包括:
由所述SIP虚拟终端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
5.一种会议语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自动呼叫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呼叫确定是否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
会议管理模块,用于在用户自动呼叫控制模块确定出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时,为该多方会议建立多方会议会话,并将针对该多方会议的呼叫接入到建立的多方会议会话中;
会话初始协议虚拟终端模块,用于针对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的每个会议成员,分别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实时传送协议RTP语音数据,并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
会议管理模块,还用于在会话初始协议虚拟终端模块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之前,先获得当前发送RTP语音数据的会议成员中,除特定的会议成员之外的各会议成员的数量,然后判断获得的数量是否大于预设的规定阈值,若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的操作,若判断结果为是,则不执行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的操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用户自动呼叫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用户的多方会议呼叫,所述多方会议呼叫中携带有多方会议接入码,根据接收到的多方会议呼叫中携带的多方会议接入码,确定要为用户实现多方会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会话初始协议虚拟终端模块,具体用于在针对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的每个会议成员,分别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RTP语音数据之前,为所述多方会议建立会话初始协议SIP虚拟终端,并将建立的该SIP虚拟终端接入到建立的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会话初始协议虚拟终端模块,具体用于针对所述多方会议会话中的每个会议成员,分别由建立的所述SIP虚拟终端接收该会议成员发送的RTP语音数据,以及将接收到的RTP语音数据分别发送给该多方会议会话的其他各会议成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043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