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埋层引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9910.7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4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钱文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 | 分类号: | H01L23/4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出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埋层(buried layer)的引出结构。
背景技术
埋层工艺是双极工艺或高压工艺中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请参阅图1,通常是在硅衬底11上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或p型埋层12,然后生长外延层13,再在外延层13上制作器件和电路。
以双极晶体管为例,埋层12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用来隔离外延层13与衬底11,这样外延层13中的电路可独立于衬底施加偏置;其二是作为双极晶体管的外集电区,降低集电区的串联电阻,从而降低双极晶体管的饱和压降。
无论埋层用作什么功能,都需要将其引出至电极,这样才可将其接地或加偏置电压。常规的埋层引出结构如图1所示,在外延层13中制作隔离区14,在两隔离区14之间的有源区高浓度掺杂与埋层12相同类型的杂质形成沉淀区(sinker)15,然后长时间退火,直至沉淀区15接触埋层12。
上述埋层引出结构有四个问题:一是埋层12经过长时间退火,纵向和横向的扩散范围很广,造成埋层12与衬底11的寄生电容很大;二是沉淀区15虽然重掺杂,但还是有较大的串联电阻;三是沉淀区15经过长时间高温退火,纵向和横向都有很多扩散,造成器件面积同时增大;四是沉淀区15需长时间退火,工艺复杂性高,周期长,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埋层引出结构,不仅可以减小器件面积,还能降低寄生电阻。为此,本发明还要提供所述埋层引出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具有简化的工艺流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埋层引出结构包括衬底、外延层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埋层;在外延层中具有隔离区,在隔离区中具有接触孔电极,所述接触孔电极的底部在埋层中。
所述埋层引出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在衬底上通过离子注入工艺形成掺杂区;
第2步,在掺杂区上方通过外延工艺生长一层单晶外延层,此时掺杂区就成为了埋层;
第3步,在外延层中制作隔离区;
第4步,在隔离区中刻蚀通孔,所述通孔的底部与埋层相接触;接着在所述通孔中填充金属以形成接触孔电极。
本发明的埋层引出结构制作在隔离区,没有占据任何有源区,接触孔电极的尺寸远小于常规的沉淀层,大量地节约了器件面积,而且接触孔电极是通过金属接触并引出埋层,串联电阻远小于常规的沉淀层。
本发明的埋层引出结构的制造方法由于不需要沉淀区,因而省略了现有方法中的高温退火工艺,进一步降低了工艺成本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埋层引出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埋层引出结构的示意图;
图3a~图3d为本发明埋层引出结构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骤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1为衬底;12为埋层;13为外延层;14为隔离区;15为沉淀区;21为衬底;22为埋层;23为外延层;24为隔离区;25为接触孔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本发明埋层引出结构包括衬底21、外延层23,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埋层22。在外延层23中具有隔离区24,在隔离区24中具有接触孔电极25,所述接触孔电极25的底部在埋层22中。
所述埋层22为重掺杂的n型或p型埋层,掺杂浓度在1×1018原子每立方厘米以上,以满足接触孔电极25与埋层22的良好欧姆接触。
优选地,所述接触孔电极25为钨(W)。
优选地,所述接触孔电极25和埋层22接触的底部还具有钛(Ti)和/或氮化钛(TiN)作为阻挡层。
本发明埋层引出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请参阅图3a,在半导体衬底(通常为硅衬底)21上通过离子注入工艺形成掺杂区22。掺杂区22的掺杂类型与衬底21相反。
第2步,请参阅图3b,在掺杂区22上方通过外延工艺生长一层单晶外延层23,此时掺杂区22就成为了埋层22。外延层23的掺杂类型与衬底21相同。优选地,采用原位掺杂(在位掺杂)工艺。
第3步,请参阅图3c,在外延层23中制作隔离区24。隔离区24为介质材料,优选为氧化硅。制作隔离区24可以采用局部氧化(LOCOS)工艺,也可以采用浅槽隔离(STI)工艺。
第4步,请参阅图3d,在隔离区24中刻蚀通孔,所述通孔的底部与埋层22相接触。接着在所述通孔中填充金属以形成接触孔电极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99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镜光纤
- 下一篇:一种车辆速度测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