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0015.9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5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黄苏珍;原海燕;韩玉林;杨永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陆长根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良 sub 制种 方法 | ||
1.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甜菊优良F1制种亲本要求以‘中山2号’为母本‘中山3号’为父本,或以‘中山3号’为母本‘中山2号’为父本;制种栽培地选择近水源的熟地旱田;两个甜菊品种分别通过扦插繁殖无性系植株种苗,作为生产优良F1代的母本种苗;定植期为4~5月,制种亲本须确保持同一畦父、母本各自为行并与左右两畦临近行亲本相间定植;甜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花期约在9~10月,种子在10月上旬开始成熟期;种子收获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的种子在避直射光下凉晒清洁后装密封袋保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我国甜菊制种基地选择的最佳区域主要为华东和华中地区的长江中下游省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甜菊优良F1代制种亲本为具有优良品质、良好农艺性状、花期基本一致、亲和性良好的‘中山2号’和‘中山3号’品种,分别采用扦插无性繁殖方式将两个品种繁殖等数量的种苗用于制种生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种栽培地的整地需在定植前30天完成,整地前施以N、P、K复合肥每亩50Kg作为基肥,整地将普通农田直接作畦宽80cm,高10cm,畦间距40cm,畦长根据种植地长短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植期为4~5月,定植种苗株高10~15cm,并具3对以上叶片,两亲本定植须确保本父、母本在80cm宽的同一畦中各植一行,分别距畦缘20cm,行距为40cm,株距为20cm,并确保与左右两畦临近行父、母亲本相间栽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甜菊盛花期在9月~10月,两品种植株间通过虫媒自然完成授粉有性杂交过程,种子从10月上旬陆续开始成熟,选择晴天上午10点到下午17点以前进行种子收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菊优良F1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收获的种子在避直射光下凉晒,分别用0.5×0.5cm和0.15×0.15cm的粗、细筛除去枝叶和杂质清洁后的种子装密封袋保存,甜菊优良F1代种子品种品质特性为总苷含量为14-15%,R-A苷/总苷为56-5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001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烟碱量低焦油量的烤烟制备新方法
- 下一篇:功率型LED散热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