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鱼礁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0470.0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9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少杰;蔡佳明;俞静仪;吴子岳;王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瞿承达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在海中设置人工鱼礁,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以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同时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但是,人工鱼礁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工鱼礁的稳定性、水动力性等的技术问题。为此亟需开发出在人工鱼礁的结构上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工鱼礁,以提高人工鱼礁的功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人工鱼礁,它不但能有效地通过组合堆叠构建鱼类产卵与栖息的场所,改善鱼类生活环境以达到聚集鱼群与扩大鱼群,最后使近海渔业资源丰富,而且,在多个组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大大提高人工鱼礁的稳定性与水动力性。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人工鱼礁包括人工鱼礁本体,所述人工鱼礁本体呈倒“Y”形状,所述呈倒“Y”形状的人工鱼礁本体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一体的上部单元、左下部单元及右下部单元所形成,所述上部单元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其由上左斜柱、上中柱及上右斜柱所形成,且上左斜柱的下端端部、上中柱的下端端部及上右斜柱的下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左下部单元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左下左斜柱、左下中柱及左下右斜柱所形成,且左下左斜柱的上端端部、左下中柱的上端端部及左下右斜柱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右下部单元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右下左斜柱、右下中柱及右下右斜柱所形成,且右下左斜柱的上端端部、右下中柱的上端端部及右下右斜柱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的上左斜柱、上中柱及上右斜柱的连成一体的下端端部、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的左下左斜柱、左下中柱及左下右斜柱的连成一体的上端端部及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的右下左斜柱、右下中柱及右下右斜柱的连成一体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整体。
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的上左斜柱、上中柱及上右斜柱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所述的厚壳贻贝壳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的上左斜柱、上中柱及上右斜柱的上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的左下左斜柱、左下中柱及左下右斜柱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所述的厚壳贻贝壳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的左下左斜柱、左下中柱及左下右斜柱的下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的右下左斜柱、右下中柱及右下右斜柱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所述的厚壳贻贝壳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的右下左斜柱、右下中柱及右下右斜柱的下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工鱼礁为呈倒“Y”形状的人工鱼礁,所述呈倒“Y”形状的人工鱼礁本体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一体的上部单元、左下部单元及右下部单元所形成,所述上部单元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其由上左斜柱、上中柱及上右斜柱所形成,所述左下部单元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左下左斜柱、左下中柱及左下右斜柱所形成,所述右下部单元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右下左斜柱、右下中柱及右下右斜柱所形成。
本发明的一种人工鱼礁礁体长、宽、高均为700mm,为小型钢筋混凝土礁体,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多角形设计可防止礁体移位,提高稳定性,在实际下海情况下只要将本发明的呈倒“Y”形状的人工鱼礁依顺序下海沉放就可固定,本发明的人工鱼礁堆叠关系可以自然形成,在多个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礁体交错缠绕组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礁体本身的抗风浪性能,同时大大提高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稳定性与水动力性,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礁体浇注时插入贝壳,既可以提高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表面积,并且也提高了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利用率,又可增加生物附着面积,提高生物附着量,本发明的人工鱼礁通过组合堆叠为提供鱼类产卵与栖息的场所,改善鱼类生活环境以达到聚集鱼群与扩大鱼群,最后使近海渔业资源发达。
本发明的人工鱼礁主要用于水深6-10米浅水区域的生物增殖,增殖对象为浅水型的岩礁性鱼类、贝类及藻类。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0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