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鱼礁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0470.0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9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少杰;蔡佳明;俞静仪;吴子岳;王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瞿承达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 ||
1.一种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本体呈倒“Y”形状,所述呈倒“Y”形状的人工鱼礁本体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一体的上部单元(1)、左下部单元(2)及右下部单元(3)所形成,所述上部单元(1)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其由上左斜柱(11)、上中柱(12)及上右斜柱(13)所形成,且上左斜柱(11)的下端端部、上中柱(12)的下端端部及上右斜柱(13)的下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左下部单元(2)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左下左斜柱(21)、左下中柱(22)及左下右斜柱(23)所形成,且左下左斜柱(21)的上端端部、左下中柱(22)的上端端部及左下右斜柱(23)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右下部单元(3)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其由右下左斜柱(31)、右下中柱(32)及右下右斜柱(33)所形成,且右下左斜柱(31)的上端端部、右下中柱(32)的上端端部及右下右斜柱(33)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体,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1)的上左斜柱(11)、上中柱(12)及上右斜柱(13)的连成一体的下端端部、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2)的左下左斜柱(21)、左下中柱(22)及左下右斜柱(23)的连成一体的上端端部及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3)的右下左斜柱(31)、右下中柱(32)及右下右斜柱(33)的连成一体的上端端部均连成一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1)的上左斜柱(11)、上中柱(12)及上右斜柱(13)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4),所述的厚壳贻贝壳(4)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垂直向下的“箭头”形状的上部单元(1)的上左斜柱(11)、上中柱(12)及上右斜柱(13)的上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2)的左下左斜柱(21)、左下中柱(22)及左下右斜柱(23)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5),所述的厚壳贻贝壳(5)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向上且偏右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左下部单元(2)的左下左斜柱(21)、左下中柱(22)及左下右斜柱(23)的下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3)的右下左斜柱(31)、右下中柱(32)及右下右斜柱(33)的外表面上均分布有厚壳贻贝壳(6),所述的厚壳贻贝壳(6)之间的间隔为40-6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呈向上且偏左倾斜的“箭头”形状的右下部单元(3)的右下左斜柱(31)、右下中柱(32)及右下右斜柱(33)的下端端部均呈梯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047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