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LED散热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8232.8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6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白钰;林日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瑞阳安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4 | 分类号: | H01L33/64;H01L33/62;H05K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43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led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热阻、热电分离的LED散热基板结构。
背景技术
半导体照明也叫LED,由于寿命长、耗能少、安全低压、体积小、响应快、抗震抗低温、环保等优点,在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同样亮度下半导体灯电能消耗仅为白炽灯的1/10,而寿命则是白炽灯的100倍。据估计,未来中国每年采用LED照明节省的电力相当于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总量,同时减少8000万吨CO2、65万吨SO2和32万吨NO2的排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然而由于目前LED在散热设计中存在瓶颈,加上LED芯片本身价格高,导致LED灯具价格远高于普通灯具,严重制约着LED的推广应用。因此有效的解决LED的散热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促进LED的广泛应用。
由于LED芯片体积小,相对发热量大,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LED很快就会出现光衰,寿命终结,因此传统的PCB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大功率LED都采用铝基板作为散热基板。铝基板分为导电层、导热绝缘层和铝三层,其中导热绝缘层最为重要,它起到传递热量和有效绝缘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导热绝缘层最高的导热系数只能达到2.2~3W/m-k,而且这种材料只有美国等个别的国家生产,我国只能达到1W/m-k左右,高导热材料必须依靠进口。然而这种材料相对于铝的导热系数220W/m-k和铜的导热系数386W/m-k来说仍然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成为LED散热设计中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实用性强的LED散热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LED散热结构包括铜嵌块6、PCB 7和LED芯片3。所述的铜嵌块外形呈工字型,这样既能保证铜嵌块和LED最大面积地接触,同时由于铜具有高的导热效率,故可以将热量迅速地向外扩散,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衍变;其厚度等于或近似等于PCB厚度,以保证LED芯片在回流焊中可以和铜嵌块有效地焊接在一起。所述PCB带有与所述铜嵌块外形相似但是尺寸较大的槽,槽壁覆铜1,这样槽和铜嵌块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焊接过程中,在间隙上方刷一定量的锡膏,回流焊时锡膏熔化流入到间隙中,将铜嵌块和PCB焊接在一起,但是要保证间隙不能太大,否则锡膏会在PCB背面形成突起;PCB正面覆电路线路层5以及LED正负极焊盘4。所述LED芯片须采用热电分离结构,这种LED正负极接线焊盘8和散热焊盘9,LED芯片的正负极接线焊盘和PCB上的正负极焊盘回流焊焊接,其散热焊盘和铜嵌块回流焊焊接,由于所述PCB电热分离,故可以避免使用导热绝缘材料,使散热效果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LED散热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LED芯片底部视图
图中:1槽壁覆铜,2焊锡,3LED芯片,4LED正负极焊盘,5电路线路层,6铜嵌块,7PCB,8LED芯片正负极接线焊盘,9LED芯片散热焊盘。
具体实施方式
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LED芯片,可以是单颗,也可以取多颗。首先PCB设计软件上设计好LED的位置,在相应位置处放置LED的正负极焊盘,设置铣槽的位置和大小,并连接好电路走线图。生产时铣出所需的槽并腐蚀出LED正负极导线,然后在PCB的槽壁和边缘处覆铜以备后期的焊接。将制作好的PCB放在光滑平整的工作平面上,取工字型铜嵌块分别放置在每个槽中间,使用网版在PCB的焊盘处、铜嵌块上以及铜嵌块和PCB板间的缝隙周围刷锡膏,再贴好LED芯片进行回流焊接。将PCB板上的正负极焊盘和相应的LED芯片上的正负极接线焊盘以及LED芯片的散热焊盘和铜嵌块焊接在一起,同时熔化后的锡膏流入PCB和铜嵌块之间的缝隙,完成铜嵌块和PCB间的焊接,最终LED芯片和铜嵌块以及PCB连接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瑞阳安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瑞阳安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8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