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6277.1 | 申请日: | 201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8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彪;王文治;尹成国;杜美厚;王钟涛;张吉树;奥文祥;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黄挺 |
地址: | 0170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草 沙漠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梁外甘草是乌拉尔甘草(Glyo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典型代表,以其皮色红,粉性足,含酸高,切面光,质坚骨重,微量元素丰富,药用价值高而成为甘草之极品,驰名中外,畅销国内外市场,成为国内外甘草商的抢手货,杭锦旗也因此被国家列为“中国甘草之乡”。
杭锦旗野生甘草资源极为丰富,由于连续几十年不分季节掠夺性采挖、超载过牧和无秩序的经营,使这一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覆盖度也由25%下降到5%,并且已有6个苏木、镇的甘草资源由于毁灭性开采而绝种,与此同时甘草条草等级亦下降严重。特、甲、乙级草比例由1960年的43%,下降到目前的20%。由于多年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人工栽培甘草由于栽培周期短,药材质量不佳,销路不畅,未能取代野生甘草,缓解野生甘草资源的压力。
现有的“梁外”甘草栽培技术仅适用于农田地的甘草中药材栽培,包括甘草的育苗技术和平移栽培技术等。现有技术是针对水、肥条件比较好的环境的栽培技术,对于恶劣的沙漠地区甘草的种植与采收技术却很难适用。同时,现有技术农田栽培的甘草由于生产周期短(在2-3年),成品外观与野生甘草相差很大,内在质量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往往较低或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的要求,给规范用药带来很多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得到的产品外观与野生甘草几无区别,内在质量达到或超过野生甘草。
本发明提供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农田培育:在农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条,至苗根长20~45cm,地径0.4~1.2cm;
2)沙漠移栽:将步骤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种植地,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距为30~80cm,行距为50~80cm;
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防护林带: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多个防护林带,所述防护林带为灌木混交防护林或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距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1米以上,所述多个防护林带的带间距为6~30米,每个防护林带包含行间距为1~2米的至少两行防护林;
4)沙漠种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种植地中自然生长,4~5年后采收。
其中,步骤1)农田培育的条件为:大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农田土壤符合GB15168—1995二级标准要求,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5084—92二级标准要求。
优选地,步骤2)所述沙漠种植地是指裸沙地,其为pH值为8.5~11.5的碱性砂质壤土或风沙土。
其中,步骤2)中苗根长为25~45cm,地径为0.6~1.2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地势平坦区:翻耕深度为20~30cm,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行距为30~40cm×50cm,种植后,将沙土填平镇实。
其中,步骤2)中苗根长为20~25cm,地径为0.4~0.6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沙漠丘间低地以及沙丘迎风坡的下部:将梁外甘草头上尾下倾斜45°种植,移栽深度为20~25cm,株行距为50~80cm×50~80cm。
其中,所述防护林带的树种为沙柳、小美旱杨、旱柳、杨柴、花棒、大白柠条、沙枣、红柳或梭梭。
其中,步骤3)中在沙漠天然植被盖度20%以上的风蚀较弱地段设置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20~30m,每带至少两行,乔木株距为2~4m,灌木株距1~3m,行间距为1~2米;在风蚀严重地的裸沙地设置灌木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4~8m,每带至少两行,株行距为1~2m×1~2m;流动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间低地实施群团状配置防护林带或环绕丘间低地周边营建环形灌木防护林,株行距1~2m×1~2m,丘间低地中间点缀种植乔木,乔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
优选地,所述防护林带为多树种隔株混交或隔行混交种植。
其中,步骤4)中梁外甘草的采收方法为:分区隔带轮流采收和隔带隔株间隔采收。
其中,所述步骤4)梁外甘草采收后及时回填土,回填土按挖土时的土壤分层逐层回填。
本发明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甘草半野生化栽培梁外甘草的当年成活率在82.8-93%,二年保存率在78%,三年保存率在75%。4-5年后全采测产的单位公顷产量在9600公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62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黑色豆谷早餐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农田土埂制造方法及其专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