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防眩光后视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7273.3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9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红 |
主分类号: | B60R1/08 | 分类号: | B60R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眩光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防眩光后视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夜间背景相对较暗,驾驶员受到后方车辆前照灯经过后视镜反光照射的影响,强烈的光线刺激驾驶员眼睛视网膜上相应的感光细胞,抑制了其周围的感光细胞,使驾驶员看不清周围景物,产生眩光效应。眩光不仅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而且也会伤害驾驶员的视觉系统,更为严重的是眩光会导致驾驶员无法辨识路面状况,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为了减少后视镜反射后方车辆强烈灯光产生的眩光,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如申请号分别为:03102635.4、98117770.0、200620028608.6、200520065878.X、01210676.3的专利申请中都提到了感应后方灯光强度来调节后视镜反射率的方式,来减少后视镜对后方强烈汽车灯光的反射,从而避免眩光的影响。这种方式在避免眩光的同时,也会使周围景物的光线变弱,使驾驶员无法辨明后方状况。
近几年,以发光二极管(LED)为代表的固体照明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点缀了色彩,而且能够节约能源。随着固体照明技术的发展,LED在汽车上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有些汽车的内饰灯、刹车灯和轮廓灯采用了LED技术,还有些高端昂贵汽车的前照灯也引入了LED技术,并且采用LED为光源的汽车前照灯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
LED光源的一个重要优点是,LED开关速度非常快,工作方式通常是脉冲式工作。因此,把LED为光源的前照灯和反射式光阀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有效防止后方汽车通过后视镜产生的眩光的同时,驾驶员还能够看清后方景物与路况。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防眩光后视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随着LED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前照灯(包括:远光灯和近光灯)采用LED光源成为发展趋势,LED光源通常以脉冲方式工作。基于上述前提,本发明提出的汽车防眩光后视系统的方法描述如下:
系统由光电探测器和反射式光阀构成,反射式光阀以脉冲方式工作,即在高反射率与低反射率两种状态间转换,定义反射式光阀处于高反射率的时间与一个脉冲周期的比例为脉冲信号的占空比,那么通过调节脉冲的占空比可以调整平均反射率。光电探测器探测后方光线的照射模式,如果是连续变化的光线,则根据光强来调节光阀的占空比,光强越强占空比越小,反之光强越弱占空比越大;如果后方光线是脉冲式工作且超过某一光强阈值时,则对反射式光阀的脉冲控制信号进行调整,使光阀的脉冲与后方灯光的脉冲反相一致,即光阀的高反射率时间与后方光线的关闭时间一致,而低反射率时间与后方光线的开启时间一致。
利用此方法,对采用脉冲式工作的LED为车灯光源的后方车辆的眩光可以有效抑制,同时保持后方景物(除后方车辆车灯以外)的光线通过后视镜被驾驶员看到,使驾驶员能够准确判断后方路况。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汽车,也适合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汽车防眩光后视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1说明如下:汽车防眩光后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后视镜10,其反射镜为反射式光阀11,如:反射式LCD光阀,开关速度小于5ms;2、光电探测器20;3、控制器30,用于处理光电探测器20探测到的信号以及反射式光阀11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器30分别通过控制连接31和32与反射式光阀11和光电探测器20进行连接。
光电探测器20探测后方光线的强度变化,把探测到的信号发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对探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出的后方光线照射模式,对反射式光阀11进行相应控制。具体如下:1)如果是连续变化的光线,则根据光强来调节反射式光阀11的占空比,光强越强占空比越小,反之光强越弱占空比越大;2)如果后方光线是脉冲式工作且超过某一光强阈值时,则对反射式光阀11的脉冲控制信号进行调整,使反射式光阀11的脉冲信号与后方灯光的脉冲信号反相,即反射式光阀11的高反射率时间与后方光线的关闭时间一致,而低反射率时间与后方光线的开启时间一致。
上述实施例适用于汽车的内后视镜与外后视镜,也适用于摩托车与电动车的后视镜。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红,未经李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型复砂浇注用浇杯
- 下一篇:一种利用铂废催化剂制备有机废气燃烧催化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