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及其润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7099.2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3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滕建亮;石英;李同;贺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1P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及其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润滑系统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通常设有滑油系统,润滑油通过滑油系统进入发动机,以对发动机的零件进行润滑,从而减少零件磨损,并作为航空发动机螺旋桨的变距工质。进入发动机的润滑油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提高润滑效果。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在空中工作状态靠自身发热进行润滑油加热,不能进行油温的整体控制,也保持不了润滑油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而润滑油的温度不同,则润滑油的粘度会发生变化,不利于润滑油发挥出最优状态。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润滑油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必须降低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这样,不利于飞行,且也不易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油的温度不能控制的技术问题。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上述润滑系统的发动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包括滑油箱、用于将滑油箱内的润滑油输送至需要润滑的部位的导油管,润滑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装置;导油管设有一第一支管,第一支管包括分别与导油管贯通的进口及出口;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旁通阀及散热元件,恒温旁通阀安装于导油管上,且恒温旁通阀位于导油管的与第一支管的进口的交接处和导油管的与第一支管的出口的交接处之间的部位上;恒温旁通阀根据润滑油的温度使恒温旁通阀打开或者关闭;散热元件连接于第一支管,且位于第一支管的进口和第一支管的出口之间。
进一步地,恒温旁通阀包括与导油管连接的进油口及可移动的堵塞进油口的阀芯;阀芯的外周上套设迫使阀芯复位的弹簧;阀芯内设有密封腔,密封腔内装有石蜡,石蜡遇热融化膨胀以迫使阀芯运动至堵塞进油口且使弹簧变形。
进一步地,导油管的入口连接于滑油箱,导油管的出口处安装有滑油滤清器;恒温旁通阀还包括连接于滑油滤清器的出油口。
进一步地,导油管还设有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包括分别与导油管贯通的进口及出口;第二支管上安装有调节阀,调节阀包括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调节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支管的进口贯通,且调节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支管的出口贯通。
进一步地,调节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交接处设有一密封第一端口的密封垫;调节阀在第二端口的内壁处设有一止挡块;密封垫和止挡块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弹性顶抵密封垫和止挡块。
进一步地,导油管的入口连接于滑油箱;导油管的出口处安装有滑油滤清器;滑油滤清器位于导油管与第二支管的进口的交接处和导油管与第二支管的出口的交接处之间的部位上。
进一步地,导油管的入口处设有初级油滤。
进一步地,润滑系统还包括一齿轮式油泵,齿轮式油泵位于初级油滤和第一支管之间。
进一步地,散热元件为散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润滑系统的发动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恒温旁通阀和散热器来调节润滑油的温度,以将进入发动机内的润滑油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进入发动机内的润滑油的温度过高,而影响润滑油的润滑效果。而不用降低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或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此外,本发明的调节阀保证了润滑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恒温旁通阀、滑油滤清器及调压阀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侧视图示意图;以及
图4是图3中沿着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请参见图1,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润滑系统设置在发动机内,且该润滑系统包括滑油箱10、导油管20、油泵30、温度控制装置40、滑油滤清器50及调压阀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0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