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起泡点压力原理的安全输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8362.3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3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风;陈志强;王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林风 |
主分类号: | A61M5/38 | 分类号: | A61M5/38;A61M5/165;A61M5/1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5000 广东省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起泡 压力 原理 安全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起泡点压力原理的安全输液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输液器在防止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医疗事故和简捷稳定地实现输注前排气方面存在不足和风险。关于前者防止空气进入血管的问题,已提出的数百种技术方案比较集中地使用浮子堵塞停止输液的方法实现,此类方法或产品无论制造工艺、成本或临床使用上均显繁复;关于后者实现输注前排气的问题,较早在1988年由中国专利CN 88 2 02270 U医用塑料输液器的滴斗的技术方案在滴斗肩部设置加药管,就提出可用作排气并以手动启闭的方式调节滴斗内液位,是一种雏形,之后各种在滴斗壁上穿孔用以排气的各种方案均为此雏形的变化,而2008年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71550.7医用自动排气静脉输液器技术方案则提出在滴斗内安装一端伸入滴斗内腔中部,另一端覆盖安装排气不排液的空气过滤膜的排气管,与此技术方案类似的中国专利200920277618.7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或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910238574.1一种自动排气输液器也提出一致的技术方案,它们共同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排气,缺点则是无法兼容国际通用的穿刺器与滴斗连体的产品型式,而且排气操作时仍然需要事先关闭调节器,完成后打开,静脉穿刺时再关闭等,操作仍然繁杂,未能真正实现所标榜的自动排气,尤其突出的技术缺陷是,其排气的方案设计极易引起排气管道栓塞,最终造成自动排气的失败。对于上述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71550.7等三个类似的技术方案来说,其缺点之一,无法兼容国际通用的穿刺器与滴斗连体的产品型式的问题,中国专利200920270695.X则对此做了较好的处理,然而其缺点则是需要通过手动启闭的方式进行滴斗内排气,除了型式上有先进性之外,实用性与上述1988年的中国专利CN 88 2 02270 U医用塑料输液器的滴斗的技术方案无异。
截止目前,对于传统输液器的过滤介质在输液器上的应用,因其应用上对流量存在越大越好的追求,其起泡点值是趋向于零并被完全忽略的,有些技术方案留意到采用浮子堵塞的方式来实现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而也关注到过滤介质与液体流过时的阻力关系,试图利用过滤介质的阻力进行上述前者风险的防范,于是采取的方式是叠加过滤介质的层数,这样做存在的风险在于:①对液体的阻力无必然的确定性,②客观上增加了过滤介质的阻力但降低了过滤介质的流量效率。此方式未认识或触及过滤介质的核心特征,即过滤介质的起泡点特征。
与本发明方案之一在型式与外观上最接近的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010123045.X一种安全无气泡输液器,该技术方案在自动排气的技术处理上沿袭上述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71550.7等三个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自称以“安全无气泡组件”“能防止在输液结束时血液回流”(见其发明专利申请的说明书0006、0007和0008段)的性能说明中未明确披露其可防止血液回流的原理,但从其表述和结合临床常识或人体自然保有血压的常识推断,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均知晓要达到“能防止在输液结束时血液回流”,则必须确保输液器的管路液体无论剩余多少时,均处于正压状态,而保持正压状态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输液器管路内的液体始终处于输注状态,由此可确定其“安全无气泡组件”并无阻隔流体或停止液体输注的能力或需要,所述“能防止在输液结束时血液回流”的性能是当药液输注完毕但未更换输液前,通过减缓输液速度甚至达到微量输液来实现的,因此,其技术方案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被输注对象是一个有生命体征且可自由活动的活人,当输液滴空时患者一旦习惯性地活动肢体而体位改变,引起人体静脉穿刺点位置的高度变化时,基于重力输液的输液器,人体静脉穿刺输注点位置变高,作用于输液器管路内液体的重力相对变小,血液即时回流,防止血液回流无从谈起,人体静脉穿刺输注点位置变低,作用于输液器管路内的液体的向下拉力变大,则空气会因液体下拉而形成的负压吸引突破所述多层药液过滤膜而进入输液器的管路,在再次更换输液时,尤其是护理人员充分信赖其性能而在再次更换输液实施输注前疏于检查有无空气,则极易发生恶性医疗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林风,未经李林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8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晶硅制备方法
- 下一篇:节能型多相发电机整流器电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