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6568.2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0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三重野文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场效应 结构 形成 方法 | ||
1.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位于所述基底表面鳍部,所述鳍部包括两个位于所述基底表面、且相互分立的第一子鳍部,及位于所述第一子鳍部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子鳍部的第二子鳍部,所述基底、第二子鳍部和两个第一子鳍部之间存在空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部的材料为Si。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鳍部的宽度为1-3nm,所述第二子鳍部的宽度为5-12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鳍部的宽度为2-3nm,所述第二子鳍部的宽度为7-1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的材料为绝缘体上硅。
6.一种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形成位于所述基底表面的硅薄膜;形成位于所述硅薄膜的表面的硬掩膜层;形成位于所述硬掩膜层表面的具有第一开口的图案层;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侧墙;
以所述侧墙为掩膜刻蚀所述硬掩膜层和硅薄膜,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暴露出所述基底表面;
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牺牲层,所述牺牲层的表面至少与所述硅薄膜的表面齐平;
去除所述图案层,形成与所述侧墙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子鳍部;
去除所述硬掩膜层,形成与所述第一子鳍部齐平的绝缘层;
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子鳍部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子鳍部的第二子鳍部;
去除所述绝缘层和牺牲层,形成位于所述基底、第二子鳍部和两个第一子鳍部之间的空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宽度为1-3nm。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宽度为2-3nm。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为1-5nm。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为3-4nm。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层的表面与所述图案层的表面齐平。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鳍部的形成步骤包括:以所述侧墙为掩膜,刻蚀所述硬掩膜层;在刻蚀所述硬掩膜层后,去除所述侧墙;以刻蚀后的硬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硅薄膜形成第一子鳍部。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鳍部的形成工艺为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的参数范围包括:温度为600-800℃,压力为0.1-0.3Torr,SiH4的流量为100-200sccm,HCl的流量为150-250sccm的,H2的流量为10-20SLM。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第二子鳍部薄膜中注入硅原子;对所述注入硅原子后的第二子鳍部薄膜退火。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为550-650℃;气体为N2;退火时长17-19小时。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鳍部的宽度为1-3nm,所述第二子鳍部的宽度为5-12nm,所述空隙的宽度为2-5nm。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鳍部的宽度为2-3nm,所述第二子鳍部的宽度为7-10nm,所述空隙的宽度为3-4nm。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所述绝缘层和牺牲层的工艺为湿法刻蚀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656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管系统数据同步的方法
- 下一篇: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智能控制电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