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4726.0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1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耿姗;南军;于海斌;张玉婷;张景成;曲晓龙;刘新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8F240/00 | 分类号: | C08F240/00;C08F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 树脂 加氢 预处理 方法 | ||
1.一种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
A、浸渍法过渡金属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占催化剂总量的20-75重%;金属活性组分选择过渡金属钴、钼、镍、钨、锌中的两种或几种,其中镍为第一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20-60重%,其余金属为第二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5-20重%;先进行球形或条形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载体的制备,再把过渡金属活性组分浸渍到氧化铝载体上,获得浸渍法制备的加氢预处理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70-540m2/g,孔容为0.3-0.9cm3/g;
B、等pH共沉淀法过渡金属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采用等pH共沉淀法制备,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占催化剂总量的20-75重%;金属活性组分选择过渡金属钴、钼、镍、钨、锌的两种或几种,其中镍为第一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20-60重%,其余金属为第二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5-20重%;将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铝熔胶、硅溶胶分别配制成酸性及碱性溶液,在pH=8的条件下进行酸碱溶液的共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焙烧后进行挤条或压片成型,获得等pH共沉淀法制备的加氢预处理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70-540m2/g,孔容为0.3-0.9cm3/g。
2)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工序:
包括在反应总压8.0~20.0MPa、250~350℃、原料液体体积空速为0.5~2h-1、氢油比为500~1200∶1的条件下使用所述的碳九石油树脂与加氢预处理剂接触反应;原料中硫、氮含量均在20-150μg/g之间,Gardner加德纳色相为10-15号色;经加氢预处理后的碳九石油树脂中硫、氮含量均在10μg/g以下,Gardner加德纳色相为3号色。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
A、浸渍法过渡金属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占催化剂总量的45-55重%;金属活性组分选择过渡金属钴、钼、镍、锰、铁、锌中的两种或几种,其中镍为第一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30-35重%,其余金属为第二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15-20重%;先进行球形或条形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载体的制备,再把过渡金属活性组分浸渍到氧化铝载体上,获得浸渍法制备的加氢预处理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470-520m2/g,孔容为0.5-0.7cm3/g。
B、等pH共沉淀法过渡金属加氢预处理剂的制备:采用等pH共沉淀法制备,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或无定型硅铝氧化物,占催化剂总量的45-55重%;金属活性组分选择过渡金属钴、钼、镍、锰、铁、锌中的两种或几种,其中镍为第一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30-35重%,其余金属为第二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15-20重%;将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铝熔胶、硅溶胶分别配制成酸性及碱性溶液,在pH=8的条件下进行酸碱溶液的共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焙烧后进行挤条或压片成型,获得等pH共沉淀法制备的加氢预处理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460-510m2/g,孔容为0.5-0.7cm3/g;
2)碳九石油树脂加氢预处理工序:
包括在反应总压10.0~15.0MPa、280~320℃、原料液体体积空速为0.8~1.2h-1、氢油比为800~1000∶1的条件下使用所述的碳九石油树脂与加氢预处理剂接触反应;原料中硫、氮含量均在20-150μg/g之间,Gardner加德纳色相为10-15号色;经加氢预处理后的碳九石油树脂中硫、氮含量均在10μg/g以下,Gardner加德纳色相为3号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472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联想网络人机交互操作平台
- 下一篇:笔记本电脑便携多功能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