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鼓刹改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7286.6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5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许志明;许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志明 |
主分类号: | F16D51/22 | 分类号: | F16D51/22;F16D65/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311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鼓刹。
背景技术
鼓刹应用在汽车上面已经近一世纪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它的可靠性以及强大的制动力,使得鼓式刹车现今仍配置在许多车型上。如图1所示,现有的大部分鼓刹主要由外壳01、一对刹车蹄片02、刹车凸轮05、刹车摇臂03以及复位部件04组成。制动时,刹车摇臂带动刹车凸轮转动,刹车凸轮迫使刹车蹄片02扩张并与外壳01接触,产生摩擦进而实现刹车,制动结束后,依靠复位部件将刹车蹄片02拉回原位。制动过程中,除了刹车蹄片02与外壳01之间产生磨损外,刹车凸轮与刹车蹄片之间同样会产生磨损,而且该磨损始终集中在刹车凸轮的几个点或面上,极大缩短了刹车凸轮的使用寿命,此外,现有的鼓刹还存在制动力矩小,制动效果差、车辆制动滑行距离大的缺点。目前技术人员针对鼓刹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刹车蹄片与外壳上,针对刹车凸轮以及驱动刹车蹄片扩张的结构改进为之甚少,因此鼓刹所存在的上述缺陷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鼓刹改进结构,改变原有鼓刹采用凸轮直接驱动刹车蹄片扩张的工作方式,有效改善现有鼓刹制动效果差、车辆制动滑行距离大的缺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鼓刹改进结构,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一对刹车蹄片、连接在该对刹车蹄片之间的复位元件以及刹车臂组件,该对刹车蹄片的一端转动定位在外壳内,该对刹车蹄片另一端的端隙之间设有由刹车臂组件驱动旋转的刹车轮,其特征在于:刹车轮与两侧的刹车蹄片端面之间各抵接有滚柱,所述刹车轮轴向两端面上设有定位板,所述滚柱转动定位在两块定位板之间,刹车轮的边缘部位设有与刹车蹄片端面配合抵接滚柱的限位缘面,所述限位缘面与滚柱之间设有滚动啮合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缘面包括推动滚柱转动的旋转驱动缘面以及供滚柱滚动的旋转滚动缘面,所述旋转驱动缘面为内凹的圆弧面,所述旋转滚动缘面为外凸的圆弧面;滚动啮合结构设置在旋转滚动缘面与滚柱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滚柱的外圆面上与旋转滚动缘面对应的部位设计为滚齿面,旋转滚动缘面设计为齿条面,滚齿面与齿条面构成滚动啮合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滚柱的两端设有轴向凸起的转动销,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供转动销沿刹车轮径向滑动的限位腰孔。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臂组件包括刹车摇臂以及与刹车摇臂连接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一端贯穿连接刹车轮与两块定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贯穿刹车轮与两块定位板的部分为矩形体,定位板中心开有两个相通的扇形定位孔用于配合矩形体实现两块定位板的限位转动,其中一定位板与驱动轴端部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结构;制动或制动解除过程中,弹性复位结构通过定位板作用于滚柱,使滚柱上始终具有指向旋转驱动缘面的回复力。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复位结构为穿接在定位板与驱动轴端部之间的扭簧。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蹄片端部的一侧设有限位牙块,限位牙块的内端面呈内凹的圆弧形。利用限位牙块可以更好的限制滚柱,防止其脱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原有鼓刹采用凸轮直接驱动刹车蹄片扩张,凸轮与刹车蹄片之间产生滑动摩擦,且摩擦始终集中在凸轮的几个点或面上,造成凸轮磨损严重,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本发明的原理为:刹车臂组件驱动刹车轮旋转,刹车轮向外推抵滚柱,由滚柱来驱动刹车蹄片扩张,滚柱与刹车轮以及刹车蹄片端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其摩擦力相比滑动摩擦要小很多,且摩擦磨损不会集中在滚柱的某几个点或面上,从而减少了零部件的磨损,使得鼓刹长时间使用后仍有较好的制动稳定性,延长了鼓刹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采用滚柱驱动刹车蹄片,增大了制动力矩,车辆的制动效果加强,制动滑行距离大大缩短;
2、刹车轮与滚柱采用滚动啮合传动,能更好的防止滚柱脱位,并提高滚柱运动的平稳性,继而提高鼓刹的制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鼓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刹车轮、花篮、滚柱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志明,未经许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72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输入电压跟随启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频电热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