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266252.5 申请日: 2011-09-08
公开(公告)号: CN102432280A 公开(公告)日: 2012-05-02
发明(设计)人: 周东祥;胡云香;傅邱云;龚树萍;郑志平;赵俊;刘欢;韦东梅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中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C04B35/453 分类号: C04B35/453;C04B35/622
代理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代理人: 曹葆青
地址: 430074 湖北***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低温 陶瓷 板材 料及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电子基板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线路的微型化、轻量化、集成化和高频化对电子元件提出了小尺寸、高频率、高可靠性和高集成度的要求。而基于有源器件集成的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并一度成为电子器件小型化的主要技术。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电子设备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单一的有源器件集成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应用,因而无源器件的小型化成为必然。当前电子产品中小型无源器件主要为片式元器件,如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片式电感MLCI(Multilayer Chip Inductor)和片式电阻MLCR(Multilayer Chip Resistor)。但是这些片式元器件的发展存在一些限制,而新型的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组装的无源器件集成及无源有源器件混合集成技术,它的出现无疑给以上片式器件发展的瓶颈带来了突破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杨邦朝,付贤民,胡永达,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新进展。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27(6))。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是采用多层结构,通常以银或铜等电阻率很小的金属作为互连导体,多层介质结构和良好的金属导体可以有效地解决信号之间的串扰,可将不同无源器件集成起来,实现电子元件小型化及多功能化。微波元器件的片式化,需要微波介质材料能与高电导率的金属电极如Pt、Pd、Au、Cu、Ag等共烧。从经济性、环境角度和进一步减小器件尺寸以及材料系列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开发能与Ag或Cu电极低温共烧的中介电常数的微波介质材料对促进现代通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杨娟.LTCC基板用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及其流延工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

LTCC一般采用低εr、低烧结温度(850~950℃)的陶瓷材料制作基板,用流延法得到致密的生瓷带,按设计要求采用厚膜印刷法等在生瓷带上制作导线,集成各种无源元件(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得到各种器件(如滤波器、天线等),进一步集成可得到各种功能模块(如蓝牙、手机前端模块等),各层间的导线经生瓷带上的通孔(内填满导体)相连,多层陶瓷生片对准叠层,热压后共烧形成独石状的LTCC多层结构。LTCC基板材料层中也可以夹入中、高εr的介质材料层作为埋入式滤波器或电容器等,多层结构还易于形成空腔来埋置各种元器件,降低了封装组件的成本。(杨娟.低温烧结Li2TiO3基微波介质陶瓷及其流延成型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该材料具有烧结温度低、微波介电性能好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其特征在于:该陶瓷基板材料为硼酸锌陶瓷,其主晶相为3ZnO·B2O3,其原料配方组成为ZnO和H3BO3,其中H3BO3的摩尔百分比为60~41.176%,或者其原料配方化学组成为ZnO和B2O3,其中B2O3的摩尔百分比为42.857~25.926%,余量为ZnO。

上述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1步将ZnO和H3BO3或B2O3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

第2步将混合料从室温以3~5℃/分钟升温至650~750℃,保温1~3小时;

第3步将预烧后的混合料,加入去离子水,球磨,然后烘干;

第4步将烘干的混合料按照第2步的相同的参数再次升温、保温;

第5步将再次预烧后的混合料,加入去离子水,球磨,烘干;

第6步采用质量分数为6~8%的聚乙烯醇溶液作为粘结剂,粘结剂的加入量为待造粒混合料质量的8~10%,造粒;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62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