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铁路列车和乘客安全性的制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5499.5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1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段鸿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段鸿杰 |
主分类号: | B61H11/00 | 分类号: | B61H11/00;B60T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铁路 列车 乘客 安全性 制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针对铁路运输中的列车和乘客安全,提出了一种在本领域内新颖的方法及相应的辅助措施。通过采用该方法,可以使列车(特别是高速列车)的制动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通过采取发明中所阐述的一系列辅助性的技术措施,可以最大幅度的降低采用该方法后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并提高该方法的实际效果。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能耗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车轮同铁轨之间的摩擦系数较低。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在设计时,都尽量设法降低其空气阻力,现代的飞机、列车及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非常低。这些特点制约了列车的制动能力。如在列车制动时,整体质量非常大,如果要兼顾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及轮轨的磨损和寿命,可以利用的技术措施和效果是有限的。复杂的制动方法,会提高制动机构的质量和空间,增加总体布置的难度、降低列车的整体性能,甚至还会影响到车轮和铁轨的寿命。高速运行的列车为了保证性能,就无法采取结构特别复杂、簧下质量增加非常大的制动方法。
运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利用空气阻力提高列车制动能力能克服以上所列的困难,提供优异的制动效果和很高的安全性。此外,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大部分可以设计到转向架之上的结构中,转向架以下增加的结构和质量不多,因此本专利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簧下质量可以降低,对提高列车的性能和安全性有好处。
发明内容
本分明提出,在制动是改变列车的气动布局或采取辅助措施,提高其空气阻力。利用空气阻力为列车制动。实施空气阻力制动的同时,利用空气阻力控制技术调节空气阻力的幅度、方向和作用频率;并结合其他制动方式防止车轮滑行、实现粘着力控制,以控制列车的动力学状态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使用转向架刚度和阻尼控制技术,实现列车动力学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以上综合的技术措施,保证列车实现高制动能力,高稳定性,从;而实现高裕度的安全性。
提高空气阻力的方法有:使用阻力伞、阻力板、空气涡流激发机构、附面层破坏结构等技术措施,改变列车制动时的气动布局、增加迎风面积、涡流、压差阻力及空气摩擦阻力。
这些提高空气阻力的结构措施,都设计为在不实施制动时隐藏、伸缩、封闭、多用途的形式,降低或消除对整车气动布局的影响。从而保证车体表面的流畅和气动布局的设计特征,兼顾列车低风阻行驶和高空气阻力制动的双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气动阻力实施制动,制动力会随气流的扰动出现大小、方向和频率上的随机性,可能形成对列车在纵向、横向的冲击和持续作用的不平衡力。在调节空气阻力进行制动的同时,还应通过对其他技术措施综合控制,调节和调整列车的姿态和动态特性,防止出现脱轨等其他事故,保证铁路设施、列车和乘客的安全。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如下。
综合采用阻力伞、阻力板、空气涡流激发机构、附面层破坏结构,及[0004]中提到的提高空气阻力的措施,提高空气阻力调节的方向、幅度、带宽和响应性。
每节列车增加多个阻力伞、多个阻力板,或设置多个[0004]及[0007]中提到的提高空气阻力措施的具体结构,优化其结构和性能,保证列车和铁路设施安全。
以可控制的方式和增幅实施调节空气阻力的措施,在列车的稳定性、结构强度、乘客耐受能力等均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调节,保证列车、乘客等在制动过程中的安全。
在空气阻力制动过程中,结合再生制动或电阻制动,利用粘着控制技术防止车轮同铁轨的纯滑动摩擦,以得到峰值摩擦系数,进一步提高制动能力,同时提高列车的横向稳定性和可控能力,并减少车轮和铁轨的磨损。
利用阻尼和刚度调节技术,提高转向架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安全。
使用安全带及约束性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防止乘客出现受到撞击,保证高强度的制动过程中乘客的伤害降低到更低程度。
控制和操作中使用机构驱动、电子驱动、液压驱动及爆炸填充方式。
采用数字化控制和专用通信总线传输通信数据,保证系统控制的可靠性和控制调节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段鸿杰,未经段鸿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4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