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球藻酒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5009.1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黄胜奎;裴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红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G3/04 | 分类号: | C12G3/04;C12R1/89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球藻酒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功能性酒饮料,具体是涉及一种红球藻酒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继螺旋藻、小球藻之后发现的一种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薇藻。雨生红球藻中含有大量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其中虾青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1.5%~3.0%,被看作是天然虾青素的“浓缩品”。由于天然虾青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50~1000倍,被称为“超级维生素 E”,同时还具有抗炎功能,被誉为“没有副作用的激素”。
2010年我国卫生部规定将雨生红球藻列为新资源食品,可不限量食用。最新研究表明,天然虾青素在保护肝脏和神经系统方面有突出效果,具有调节免疫、缓解疲劳之功效。但国内外未见以雨生红球藻为原料制备酒饮料的报道,也无相关专利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以红球藻为基料,采用基酒浸提、勾兑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保健功能的红球藻酒饮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球藻酒饮料,该酒饮料主要以红球藻为基料。
本发明上述的红球藻为粉碎粒度1000~3000目、破壁率在75%~95%、虾青素含量(重量百分含量)为0.05%~4.0%的红球藻。
本发明上述的红球藻为未经超临界CO2萃取虾青素油脂的原藻,或为经超临界CO2萃取虾青素油脂后的藻渣。
一种上述红球藻酒饮料的制备方法:以红球藻为基料,采用基酒浸提、勾兑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虾青素酒饮料,步骤包括:
(1)将含虾青素为0.05%~4.0%的红球藻经干燥处理至水分含量<5%,然后粉碎成粒度为60~120目的粉状物;
(2)然后取步骤(1)粒度为60~120目的粉状物通过破壁机进一步破壁处理,得到粒度为1000~3000目、破壁率为75%~95%的红球藻粉;
(由于红球藻收获后是块状的即多个藻细胞集结在一起,根据破壁机的技术要求,原料必须先经粉碎然后再破壁处理。破壁过程实质是将单个薇藻细胞的细胞壁打开,在加工的过程中,相当于又进行了一次超微粉碎,属于行业常规技术工艺);
(3)取步骤(2)的红球藻粉,按照红球藻粉(g/质量):基酒(ml/体积)为1:50~500(即每1克超微红球藻粉加入50~500毫升的基酒)的比例进行浸泡即浸提,浸泡时间为2~12小时,浸提次数为2~5次得到浸提液;
(4)合并(即将2~5次浸提液合并)并过滤浸提液,得到含虾青素的酒提取液;
(5)将步骤(4)酒提取液与去离子水混合,按欲求的酒精度进行勾兑,制成红球藻酒饮料,该红球藻酒饮料中虾青素的含量为0.1~100 mg/L。
本发明上述的红球藻酒饮料的制备方法,还可以根据需要可添加不同的香精和甜味剂(行业普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自行添加)。
本发明上述的基酒可以是选自金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伏特加、龙舌兰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化工生产的食用酒精。
本发明上述基酒酒精度为10%~95%,酒精度越高有效成分越容易被浸出。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红球藻粉中的天然虾青素极易被酒精浸出,浸提效率高;可采用CO2超临界萃取虾青素油脂过程产生的藻渣,资源再利用,节约了成本;产品保持酒的醇香,所含天然虾青素物质又能够保护机体免受酒精的损伤,达到保健的目的。
2.本发明采用的红球藻为粉状(即再与基酒浸提之前为粉状),粉碎粒度在1000~3000目,破壁率在75%~95%,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为0.05%~4.0%,上述粉末状红球藻易在酒精溶液中分散、有效成分易浸提入基酒;红球藻细胞壁较厚,经破壁工艺处理后其中的虾青素物质能较高效率的溶出。
3.本发明所述红球藻为未经CO2超临界工艺萃取虾青素油脂的原藻,也可以为经CO2超临界工艺萃取虾青素油脂后的藻渣。两者除虾青素和脂肪酸含量有所不同外,其余没有区别,根据产品需求可以选择使用虾青素含量较低藻渣或者含量较高的原藻;另一方面,重复利用藻渣,能节约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红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红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