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合剂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254934.4 申请日: 2011-08-31
公开(公告)号: CN102524303A 公开(公告)日: 2012-07-04
发明(设计)人: 郭坚华;刘红霞;王云鹏;郑丽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01N63/00 分类号: A01N63/00;A01P3/00;A01P21/00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张素卿
地址: 21009***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治 棉花 枯黄 合剂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生防复合菌剂BB1623,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棉花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工业原料作物,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棉花生产的兴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世界上危害棉花生产的病害主要有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棉铃疫霉病、棉叶斑病、棉花枯萎病及棉花黄萎病等,其中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尤为严重。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分类学上属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自1914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此病害几乎遍及全球各主要棉区。我国的棉花黄萎病在30年代就有报道,在国内逐年蔓延扩展。1973年病田面积为统计面积的10%,1978年病田面积为统计面积的12%,1981年病田面积为统计面积的19.4%,不到十年的时间,发病面积增长约为一倍。1993年黄萎病在全国各主要产棉区爆发成灾,重病田在200万亩以上,损失皮棉200多万担,1995年黄萎病在黄淮棉区继续大发生,90年代中期以后黄萎病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每年以较快的速度扩展,据不完全统计,该棉区的70%~80%棉田已有黄萎病出现,已经成为当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disease)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大的检疫性病害之一,主要由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ynder and Hanen)病菌引起。自1891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第一次报道棉花枯萎病以后,该病不仅广泛蔓延至整个美国植棉带,而且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区也相继发生。我国在三十年代初期由于引进美棉未经检疫和种子消毒即分各地种植,随同种子传入的棉花枯萎病,目前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棉区,成为棉花生产中的严重病害问题。 

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主要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使用化学药剂和农业措施、转基因技术等,但防治效果都不理想或者存在潜在的危险。抗病品种往往较难获得,且黄萎病、枯萎病致病力变异大,抗性极易丧失。化学防治在棉花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四个因素限制:目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农药品种较少;环境条件对防治效果影响很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侵入和传播时,防治效果不令人满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病菌的抗药性增强,导致使用频率和用量逐年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且目前还没有选择出防治黄萎病、枯萎病的理想化学试剂。农业措施中比较有效的是轮作倒茬,尤其是水旱轮作,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中菌量,减少病害发生,但在实际中存在一定困难,一是棉花属于高经济值作物;二是由于黄、枯萎菌的微菌核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十几到几十年,短期轮作达不到预期目的;三是种植大多数非寄主植物不能减少微菌核在土壤中的数量,而且非寄主的根分泌物仍能为微菌核存活提供营养。自从1985年人类首次试种成功能够抵御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以来,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进行了25000次试种。但转基因存在潜在的风险性,广泛推广存在风险。 

这种发展情况下,不少目光开始转移到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安全、有效、持久的特点,特别是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生防制剂对病害防治效果好,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对病虫害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有益生物,能保持生态平衡;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为天然产物易降解,可回归大自然,保证可持续发展;可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改;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据报道,黄萎病、枯萎病的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粘帚霉,但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生防菌在寄主根际定殖能力差。黄萎病、枯萎病生防细菌中比较有前途的种类是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一般说来,多种生防菌混合使用其效果比单一生防菌要好。另外,将生防菌剂和农业栽培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可为生防菌提供一个良好的栖境,使其能尽量发挥其本身的防治潜能。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目的是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棉花危害较大的枯、黄萎病,通过拮抗酶活性检测和温室、大田试验,筛选得到复合菌剂BB1623,合剂对棉花枯、黄萎病防效为70%以上。对无病植株的促生效果可达20%,对棉田增产效果在 13%~5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49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