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及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6058.0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6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宋毅飞;卢杰;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3/00 | 分类号: | B29D2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杨华 |
地址: | 11003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四氟乙烯 软管 制造 工艺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及工装,用于加工聚四氟乙烯软管。
背景技术
在航空领域的飞机氟塑料导油管的技术要求较高,与普通民用软管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柔软程度好、不易开裂等优点,同时其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且适应温差变化的能力强,故其加工工艺的技术条件不好掌握,废品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及工装,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及工装制造出的导管具有抗压强度高、柔软程度好、不易开裂等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且适应温差变化的能力较强。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 配料;
1.1) 用筛选后的聚四氟乙烯树脂料,按重量比1000g:200g聚四氟乙烯树脂和200﹟汽油的比例进行混料,并停放24小时;
1.2) 也能手工摇晃配料并使浸油的树脂颗粒混合均匀;
1.3) 将混合后的配料放到搅拌机上,转速为0~100r/min,旋转20分钟,如有粘度现象,10分钟可停电轻轻振下,再继续混至规定时间;
1.4) 在室温25±5℃放置48小时,以备压制毛坯;
2) 制备过程;
2.1)制备毛坯:将配好的聚四氟乙烯树脂倒入模腔中,用千斤顶进行加压,压力范围为0~200MPa,在一定压力下保持10min即可出模;
2.2)将毛坯用刀片削去飞边,用挤压机将毛坯挤入软管工装的模腔内,挤出软管;
3) 烘干:将挤制完的软管放到烘干箱中烘干,温度从50℃开始,升温到125℃后保温半个小时,再升温125℃,保温0.5小时,然后一直升温到375℃后,保温2小时;
4) 烧结沾火;
4.1)沾火液的配置:用水和肥皂液按重量份数比为1000/1配置,加冰,水温保持在4℃;
4.2)用铝管套挤压完的聚四氟乙烯软管外面,两端插上大头针,用玻璃布带缠好端头,用铜丝绑住,放到烘干箱内;
4.3)在烘干箱内加温1小时,温度到384℃±3℃,到温后将384℃的聚四氟乙烯管迅速从炉中取出放入配好的沾火液水池中10秒即可;
4.4)用刀切下沾火管的两端,将软管的剩余部分方在洁净不易被划伤的塑料内,保存好以备使用。
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所用的工装,由上模腔和下模腔组成,上模腔的轴心设有通心孔,下模腔的轴心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孔,上模腔与下模腔螺纹活动连接;在上模腔的腔内设有卡板,卡板上设有通孔;在上模腔和下模腔的孔内设有螺旋锥,螺旋锥的上方为圆柱体,下方为倒圆台体,螺旋锥与上模腔和下模腔之间留有空腔,并与通孔相通。
本发明采用挤压成形的聚四氟乙烯管再经过烘干、烧结、沾火等过程完成软管的制造,使得导管抗压强度高、柔软程度好、不易开裂等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且适应温差变化的能力较强。
采用上述工装,挤压出的导管,壁厚均匀,符合技术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所用的工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配料;
1.1) 用筛选后的聚四氟乙烯树脂料,按重量比1000g:200g聚四氟乙烯树脂和200﹟汽油的比例进行混料,并停放24小时;
1.2) 也能手工摇晃配料并使浸油的树脂颗粒混合均匀;
1.3) 将混合后的配料放到搅拌机上,转速为0~100r/min,旋转20分钟,如有粘度现象,10分钟可停电轻轻振下,再继续混至规定时间;
1.4) 在室温25±5℃放置48小时,以备压制毛坯;
2) 制备过程;
2.1)制备毛坯:将配好的聚四氟乙烯树脂倒入模腔中,用千斤顶进行加压,压力范围为0~200MPa,在一定压力下保持10min即可出模;
2.2)将毛坯用刀片削去飞边,用挤压机将毛坯挤入软管工装的模腔内,挤出软管,其中挤压机的工作参数为1m/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60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