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贵州三味糊颗粒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1413.9 | 申请日: | 201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7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建华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L1/212;A23L1/10;A23L1/2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3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贵州 三味糊 颗粒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色植物的健康食品领域,特别是以刺梨、苦荞、葛根为主的健康食品、贵州三味糊颗粒的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刺梨为蔷薇科植物,是我国贵州地区的特产。其果实富含VC、植物黄酮及各种人体所须的营养物质;苦荞为蓼科植物,贵州西北高寒地区是其优质产区之一,其果实富含植物黄酮和纤维,有“杂粮之王”的美誉;葛根,富含葛根素和异黄酮,为药食两用植物。刺梨、苦荞、葛根三个植物,不仅营养丰富,还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多的好作用。刺梨、苦荞、葛根三个植物常被单独食用,经检索,未见将刺梨、苦荞、葛根配制成食用糊颗粒和植物饮颗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目的是提出一种不同于现有刺梨、苦荞、葛根制品的健康食品,现代工艺,生产便利,食用方便。具健脾、改善心血管功能、补充植物纤维素等作用,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食用糊颗粒。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食用糊颗粒主要包括刺梨,苦荞,葛根,蔗糖或使用麦芽糊精和低热量的复合甜味剂,加工制成食用糊颗粒,其各组分的重量比是:
(1)贵州三味糊颗粒(蔗糖型)。以制成品1000g计:
刺梨果肉微粉 90g-150g 苦荞 510g-400g 葛根粉 200g-250g
刺梨汁 80ml-100ml 蔗糖 200g-250g 纯净水 适量
(2)贵州三味糊颗粒(低糖型)。以制成品1000g计:
刺梨果肉微粉90g-150g 苦荞510g-400g 葛根粉200g-250g
刺梨汁80ml-120ml 麦芽糊精200g-250g
复合甜味素 适量 纯净水 适量
上述贵州三味糊颗粒的配制方法,是将成熟刺梨果实筛选,洗净并晾干表面水分后,榨汁。取部分刺梨汁另置待用;把榨汁后的刺梨果肉与果籽分离,通过烘干、粉粹、研磨的生产工艺将其制成能过300目分样筛的刺梨果肉微粉待用;取苦荞灭菌粉粹、研磨为过300目分样筛的微粉;将蔗糖粉粹过80目分样筛后,按配方比例将刺梨果肉微粉、苦荞微粉、葛根粉、蔗糖粉称量置搅拌机内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刺梨汁和适量纯净水混合搅拌制颗粒,整粒后即得(蔗糖型)。或使用麦芽糊精和复合甜味剂与刺梨果肉微粉、苦荞粉、葛根粉按配方比例称量置搅拌机内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刺梨汁和适量纯净水混合搅拌制颗粒,整粒后即得(低糖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品配方科学,结构合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营养功效。成功解决了刺梨、苦荞、葛根单独食用时口感不佳、食用不便等方面的问题,本品用开水冲调即食。由于生产工艺中,采用微粉生产技术,在保留刺梨、苦荞、葛根独特味道的同时,便于人体对其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解决了过去刺梨榨汁后将果肉视为废渣扔掉浪费的状况。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实施实例
实施例1,制备贵州三味糊颗粒。是将成熟刺梨果实筛选,洗净并晾干表面水分后,榨汁。将刺梨汁另置待用,把榨汁后的刺梨果渣与果籽分离,烘干刺梨果渣并粉粹、研磨为过300目分样筛的刺梨果肉微粉待用;取苦荞灭菌粉粹,研磨为过300目分样筛的微粉;将蔗糖粉粹。按配方比例分别将刺梨果肉微粉、苦荞微粉、葛根粉、蔗糖称量置搅拌机内混合搅拌均匀,再按配方比例加入刺梨汁及适量纯净水混合搅拌制颗粒,整粒后即得。
实施例2,制备贵州三味糊颗粒。是将成熟刺梨果实筛选,洗净并晾干表面水分后,榨汁。将刺梨汁另置待用,把榨汁后的刺梨果渣与果籽分离,烘干刺梨果渣并粉粹、研磨为过300目分样筛的刺梨果肉微粉待用;取苦荞灭菌粉粹,研磨为过300目分样筛的微粉。按配方比例称取刺梨果肉微粉、苦荞微粉、葛根粉、麦芽糊精和复合甜味剂置搅拌机内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刺梨汁及适量纯净水混合搅拌制颗粒,整粒后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建华,未经徐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14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存储设备的转接设备及服务器
- 下一篇:基于无线通信的多通道监控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