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13415.3 | 申请日: | 2011-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2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 发明(设计)人: | 敬登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B28B1/14;E04G21/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预制 拼装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土木工程行业中的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是通过现场浇注成型。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地上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数量急剧下降;同时,劳动力成本也逐渐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以通过在预制工厂进行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的,现场采用机械吊装,极少数人员配合就能安全组装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该拼装柱通过施工现场安装的纵向受力钢筋将预制工厂机械化流水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串接而成;因此,该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在预制工厂进行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现场采用机械吊装,极少数人员配合就能安全组装生产出拼装柱;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包括两块以上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开设纵向通孔;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呈柱状叠放,且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通过纵向通孔中所穿设的纵向受力钢筋串接成一体,同时纵向受力钢筋与纵向通孔之间的间隙压力灌注浆料层,该纵向受力钢筋安装在施工现场。
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内埋设四根以上的纵向构造钢筋,各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之和为预制拼装块断面面积的0.05~0.30%,且各纵向构造钢筋沿着该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截面的四周均匀布置。
所述纵向通孔为八个,且该八个纵向通孔均布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截面的四周,同时各纵向通孔的截面面积之和为预制拼装块断面面积的20~30%;另外,纵向通孔与纵向构造钢筋相间设置。
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配有横向受力箍筋。
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端部设置有凹槽;相邻的两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之间通过凹槽内的压力灌注浆料层粘结。
所述压力灌注浆料层的强度等级比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强度等级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01、确定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几何尺寸;102、配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纵向构造钢筋、横向受力箍筋以及纵向通孔;103、按照101步骤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几何尺寸、102步骤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纵向构造钢筋、横向受力箍筋以及纵向通孔的配置在预制工厂进行机械化流水生产;104、将103步骤预制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逐一穿过施工现场所安装的纵向受力钢筋,该纵向受力钢筋的安装位置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纵向通孔分布相对应;105、向纵向受力钢筋与纵向通孔之间的间隙压力灌注浆料,使得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与纵向受力钢筋粘结牢固。
所述相邻的两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接头位置的外围包裹防渗材料层。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
1. 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机械吊装,在极少数人员配合下就可以进行柱子的组装,并且内部孔洞压力灌注细石混凝土,不需要搭设混凝土浇筑模板,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和人力成本降低;
2. 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在预制工厂里进行制作,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与环境污染;
3. 本发明可以实现机械化成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的制作方法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中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截面图;
图4是图2中B-B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拼装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截面图;
图7是图5中D-D截面图;
其中:第一横向受力箍筋1;第二横向受力箍筋2;第三横向受力箍筋3;纵向通孔4;纵向构造钢筋5;凹槽6;压力灌注浆料层7;纵向受力钢筋8;凹槽内压力灌注浆料层9。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发明所涉及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34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水表的泵座
- 下一篇:包覆硅氧化物的二氧化钛颜料及包覆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