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宽锁定范围的次谐波注入锁定压控振荡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8807.0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2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巍;廉琛;张楷晨;李宁;任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L7/183 | 分类号: | H03L7/183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锁定 范围 谐波 注入 压控振荡器 | ||
1.一种具有宽锁定范围的次谐波注入锁定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1)一个片上电感电容谐振器;
(2)一个由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交叉耦合连接而成的负阻产生器;
(3)用来对振荡频率进行粗调谐的数字控制电容阵列(DCCA);
(4)用来对振荡频率进行细调谐的具有线性化特性的可变电容阵列(VA);
(5)由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组成的注入对管;
(6)脉冲产生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具体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漏极分别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P和VN,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和漏极分别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N和VP;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共同接到第一电流镜I1的漏极;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P,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N,第四晶体管(M4)和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共同连接到第二电流镜I2的漏极;第一偏置电阻(RB1)的一端接直流电平VB,另一端接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第二偏置电阻(RB2)的一端接直流电平VB,另一端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参考信号经过脉冲产生电路得到脉冲信号,先通过隔直电容CB,再输入到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用于对频率进行粗调谐的数字控制电容阵列(DCCA)的两端分别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P和VN;具有线性化特性的可变电容阵列(VA)的两端分别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VP和V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通过注入对管注入到压控振荡器中;如果注入锁定能够发生,那么在锁定范围内压控振荡器(VCO)的相噪满足如下关系: ,其中为注入信号的相噪,N为压控振荡器(VCO)输出信号和注入信号的频率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数字控制电容阵列实现较宽频率范围的覆盖,并通过数字控制字选择不同的调谐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数字控制电容阵列(DCCA)由三组偏置在不同电压下累积型MOS电容并联组成,用于提高调谐曲线的线性度,减少AM-FM调制和1/f噪声的上变频,增加调谐曲线的可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字控制电容阵列(DCCA)结构为:设MC1-MC4为偏置管,MC5-MC6为开关管,Cc1-Cc2为DCCA单元所控制的接入LC谐振腔的电容;其中,MC1和MC2的源极接电源,栅极连接在一起接控制电压,漏极分别接MC5的源极和漏极;MC3和MC4的源极接地,栅极连接在一起接控制电压,漏极分别接开关管MC5的源极和漏极;MC5和MC6的栅极接控制电压,MC5的源极和漏极分别同MC6的漏极和源极连接在一起;Cc1的一端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VP,另一端接MC5的源极;Cc2的一端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VN,另一端接MC5的漏极;
当控制电压为高电平时,MC5、MC6打开,MC3、MC4将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偏置为低电平,进一步减小开关管的导通电阻,提高LC谐振腔的等效Q值;当控制电压为低电平时,MC5、MC6关断,MC、MC2将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偏置为高电平,防止LC谐振腔Q值的恶化。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采用单端注入的方式实现偶次次谐波注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脉冲产生电路采用两级级联的方式,在一个参考时钟周期内得到四个脉宽等于压控振荡器(VCO)输出信号半个周期的脉冲,用于增大注入信号目标谐波的幅度和锁定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脉冲产生电路中的延迟单元采用电容并联的延迟结构,使延迟时间随着控制电压的升高而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880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