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5313.7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2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邓中先;朱静;霍艳皎;赵圣琦;李春艳;周轶青;何金宝;王喆;邹杨;冯紫薇;沈闽;张金芬;陈晓毅;郑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场 隔热 油管 检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石油测井技术,特别是油管检测技术,具体的讲是一种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稠油/超稠油油田开发过程中,广泛采用隔热油管向油井输送水蒸汽,为了减少蒸汽热损失,必须选用高质量隔热油管注汽。油田生产隔热油管应用量大,使用过程必须进行质量检测,快速而有效的检测可以为油田生产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多年来,现场隔热油管的筛选与评价一直是一大生产难题。现有技术一般采用观察法进行简单识别,这种方法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若采用实验方法(非现场检测方法)对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则需将注汽隔热油管运输至具有专业检查设备的实验室,这样就会带来运输不便、检测过程烦琐等的弊病。
因此,如何能够得到一种操作简单、速度有效的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方法和装置是业内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速度有效的对现场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油井注汽结束焖井期间,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现场注汽隔热油管中,利用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多组压力剖面数据;
对多组所述压力剖面数据进行密度梯度数据处理,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密度梯度值;
根据所述密度梯度值,利用蒸汽状态下密度与干度的对应关系,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干度剖面值;
根据所述干度剖面值确定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热涵剖面;
利用所述热涵剖面对所述现场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现场注汽隔热油管中,所述的利用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多组压力剖面数据包括: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现场注汽隔热油管中的下端,提升所述压力传感器,并根据预定距离间隔采集多组压力剖面数据;其中,所述的多组压力剖面数据包括:由所述预定距离间隔所确定的各深度以及对应于各深度的多个压力值所组成的多组数据。
进一步地,对多组所述压力剖面数据进行密度梯度数据处理,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密度梯度值包括:用相邻深度对应的压力值的差值除以该相邻深度的差值,以得到所述密度梯度值。
进一步地,利用所述热涵剖面对所述现场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包括:如果所述的热涵剖面呈现出不规则的断面,则根据所述断面所处的位置,确定相应深度的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为压力变送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
压力剖面数据获取单元,用于在油井注汽结束焖井期间,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现场注汽隔热油管中,利用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多组压力剖面数据;
密度梯度值获取单元,对多组所述压力剖面数据进行密度梯度数据处理,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密度梯度值;
干度剖面值获取单元,根据所述密度梯度值,利用蒸汽状态下密度与干度的对应关系,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干度剖面值;
热涵剖面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度剖面值确定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热涵剖面;
现场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单元,利用所述热涵剖面对所述现场注汽隔热油管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的压力剖面数据获取单元进一步用于:将压力传感器置于现场注汽隔热油管中的下端,提升所述压力传感器,并根据预定距离间隔采集多组压力剖面数据;其中,所述的多组压力剖面数据包括:由所述预定距离间隔所确定的各深度以及对应于各深度的多个压力值所组成的多组数据。
进一步地,密度梯度值获取单元,对多组所述压力剖面数据进行密度梯度数据处理,获取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密度梯度值包括:用相邻深度对应的压力值的差值除以该相邻深度的差值,以得到所述密度梯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的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如果所述的热涵剖面呈现出不规则的断面,则根据所述断面所处的位置,确定相应深度的现场注汽隔热油管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为压力变送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53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PO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牛油板状火锅底料油料分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