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编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2930.1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3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南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邻接 编织 接合 方法 编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在编织宽度方向排列且独立编织了的多个编织部接合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应用该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进行编织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的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编机,将在编织宽度方向排列且独立编织了的多个编织部的接合。以往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通常是将邻接的编织部彼此通过折缝(タツク)编织进行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50312号公报
如以往那样通过折缝将邻接的编织部彼此接合时,因为在其接合部分线圈成为二重叠,所以存在该接合部分的厚度增加,看到相对于其它编织物膨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创立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折缝而能够将邻接的编织部接合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应用该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编织的编织物。
本发明提供一种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其使用具备至少一个针床和向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线的多个给线部件的横编机,用于将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且独立编织的两个编织部接合。本发明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将接近编织编织部的针床的给线口作为近前侧给线口、远离所述针床的给线口作为里侧给线口,且将由来自近前侧给线口的编织线编织的编织部作为第一编织部、由来自里侧给线口的编织线编织的编织部作为第二编织部时,通过进行按照以下的顺序的编织,将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接合。
通过使近前侧给线口和里侧给线口的至少一方移动,形成使来自近前侧给线口的编织线和来自里侧给线口的编织线在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附近交叉的状态的基础上,使里侧给线口移动期间编织至少一圈第二编织部的线圈。
然后,在成为使近前侧给线口移动期间编织至少一圈第一编织部的线圈,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所述编织了的第二编织部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的状态后,使里侧给线口移动期间编织至少一圈第二编织部的线圈。
上述的本发明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为,将第二编织部中的处于纵行方向的同一高度的线圈列分成至少两个编织工序进行编织,在该分开编织的线圈列之间将第一编织部的编织线卷绕于第二编织部的编织线进并折回的编织。该线圈列的编织工序的分割可以在朝向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编织该编织部时进行,也可以在朝向远离所述边界的方向编织该编织部时进行。
首先,朝向边界编织第二编织部的线圈列时分割该线圈列的编织工序的本发明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具备如下工序A~E。
[工序A]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将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编织至比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侧端部靠近前1~3圈。
[工序B]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和从里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交叉。
[工序C]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编织在工序A未编织的1~3圈。
[工序D]成为在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编织成为第一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工序C编织了的最初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的状态。
[工序E]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编织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
其次,朝向离开边界的方向编织第二编织部的线圈列时分割该线圈列的编织工序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具备如下工序A’~E’。
[工序A’]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将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编织至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
[工序B’]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和从里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交叉。
[工序C’]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编织距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所述边界1~3圈的线圈。
[工序D’]成为在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编织成为第一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工序C’编织了的最后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的状态。
[工序E’]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期间,接着在工序C’编织了的最后的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编织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的工序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29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