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编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2930.1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3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南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邻接 编织 接合 方法 编织物 | ||
1.一种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其使用具备至少一个针床和向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线的多个给线部件的横编机,用于接合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且独立编织的两个编织部,其特征在于,
在将接近编织编织部的针床的给线口作为近前侧给线口、远离所述针床的给线口作为里侧给线口,且将由来自近前侧给线口的编织线编织的编织部作为第一编织部、由来自里侧给线口的编织线编织的编织部作为第二编织部时,
通过使近前侧给线口和里侧给线口的至少一方移动,形成使来自近前侧给线口的编织线和来自里侧给线口的编织线在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的附近交叉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在使里侧给线口移动的期间至少编织一圈第二编织部的线圈,
然后,在成为了使近前侧给线口移动的期间至少编织一圈第一编织部的线圈,在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所述编织了的第二编织部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了的状态后,在使里侧给线口移动的期间至少编织一圈第二编织部的线圈,由此将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合方法具备:
工序A,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将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编织至与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侧端部相比靠近前1~3圈;
工序B,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和从里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交叉;
工序C,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在工序A中未编织的1~3圈;
工序D,成为在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成为第一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工序C中编织了的最初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了的状态;和
工序E,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的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合方法具备:
工序A’,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将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编织至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
工序B’,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和从里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交叉;
工序C’,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距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所述边界1~3圈的线圈;
工序D’,成为在使近前侧给线口向第一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成为第一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使从近前侧给线口延伸的编织线在工序C’中编织了的最后的线圈的根部分折回了的状态;和
工序E’,在使里侧给线口向第二编织部方向移动的期间,接着在工序C’编织了的最后的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编织成为第二编织部的一部分的线圈列。
4.一种编织物,其为使用具备至少一个针床和向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线的多个给线部件的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具备在其编织宽度方向邻接且独立编织了的两个编织部,其特征在于,该编织物具备:
第一编织部中的、朝向第一编织部和第二编织部的边界编织了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终端的线圈;
作为第一编织部中的、所述终端的线圈的在纵行方向接着的线圈,且包含所述终端的线圈的编织线圈横列的在纵行方向接着的编织线圈横列的始端的线圈;和
挂线部,该挂线部作为从所述终端的线圈延伸、绕作为构成第二编织部的线圈之一的折回点线圈的根部分卷绕并折回、并与所述始端的线圈连结的编织线,并且该挂线部在编织物的厚度方向配置于与形成所述折回点线圈的线圈相比靠从该线圈引出所述折回点线圈的一侧的相反侧,
所述折回点线圈的位置位于第二编织部中的所述边界部的端部的位置、或与端部的位置相比的1~2圈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293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