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2600.2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3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润;刘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17/00 | 分类号: | B61D17/00;B61F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颗粒 阻尼 振作 轨道 机车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机车车辆动态减振方法和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辆车体。
背景技术
降低结构振动和提高机械系统动态稳定性的较为有效方法是增加机构的结构阻尼。实用中提高结构阻尼的方法很多,阻尼形式也各不相同,如粘弹性阻尼、干摩擦阻尼、结合面阻尼、颗粒阻尼、冲击阻尼及液体、薄膜泵动阻尼等。
颗粒阻尼器通常是在机械结构的空腔中填充一定填充率的金属或非金属颗粒状材料,结构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诱发颗粒之间,及颗粒与壁面之间的非弹性碰撞和摩擦产生阻尼效应而耗散能量,可以显著提高结构阻尼而改善其动态特性。颗粒阻尼器由于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和深入研究。
机车机械间的设备虽然原则上设置成斜对称布置,但考虑到机车轴重的均匀,并补偿整车装备后轴重的不足,通常在机械间相应位置安装压车铁。机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受到轨道不平度随机激励,特别是钢轨接头处的冲击激励,引起车体的振动。如果将压车铁设计成为颗粒阻尼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耗散这种由于冲击激励引起的振动能量,从而能相应提高机车运行的动态稳定性。
颗粒阻尼器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减振技术,在轨道机车车辆中还没有得到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轨道机车车辆动态减振方法和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辆车体,适用于全部轨道机车车辆,可提高机车车辆的动态稳定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体,降低轨道机车车辆的振动,提高轨道机车车辆运行时的动态稳定性。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辆车体,该车辆车体包括侧构和与该侧构连接的底架,
所述底架包括设置在底架表面上的枕梁、设置在枕梁上的压车铁、设置在底架侧面的底架边梁和填充在压车铁内部的颗粒材料。
优选的,压车铁对称布置在车辆底架的枕梁的正上方。
优选的,在底架的枕梁或边梁内填充颗粒材料构成具有阻尼减振作用的颗粒填充梁。
优选的,所述的颗粒填充梁是枕梁或边梁。
优选的,所述的颗粒填充梁是枕梁和边梁。
优选的,颗粒材料是金属材料。
优选的,所述金属材料是铁粒或铅。
优选的,颗粒材料是非金属材料。
优选的,所述非金属材料是砂粒。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及车体能降低轨道机车的振动,提高轨道机车车辆运行时的动态稳定性,并适用于全部轨道机车车辆。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轨道机车车体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轨道机车车体另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侧构1,底架2,枕梁3、压车铁4,边梁5,颗粒材料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利用颗粒阻尼原理在轨道机车底架装备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压车铁;或具有阻尼减振作用的颗粒填充梁。
所提供的轨道机车车辆减振方法是在轨道机车车辆底架枕梁正上方装备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压车铁。或在底架的几大主梁内填充颗粒材料,形成具有阻尼减振作用的颗粒填充梁。
参见图1-2,本发明提供的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轨道机车车辆车体,该车辆车体包括侧构1和与该侧构连接的底架2。
所述底架2包括设置在底架2表面上的枕梁3、设置在枕梁3上的压车铁4、设置在底架2侧面的底架边梁5和填充在压车铁4内部的颗粒材料6。
压车铁4对称布置在车辆底架2的枕梁3的正上方。
在底架2的枕梁3或边梁5内填充颗粒材料6构成具有阻尼减振作用的颗粒填充梁。
所述的颗粒填充梁是枕梁3或边梁5。
颗粒填充梁是枕梁3和边梁5。
颗粒材料6是金属材料。
所述金属材料是铁粒或铅。
颗粒材料6是非金属材料。
所述非金属材料是砂粒。
参见图1-2,所述的轨道机车车体包括侧构1和底架2。所述的底架2包括枕梁3、压车铁4、底架边梁5和颗粒材料6。
所述的具有颗粒阻尼减振作用的压车铁4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压车铁4由腔体结构部分和颗粒填充材料6组成。
所述的颗粒填充梁,是底架2的枕梁3或边梁5,也可以是枕梁3和边梁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2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