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距测量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8609.0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5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柴晓冬;郑树彬;李立明;安小雪;徐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3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距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轨距测量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以测量铁轨间距的轨距测量车。
背景技术
轨距不平顺会导致车轮掉道或卡轨,及时轨距尚未扩大到会使车轮掉道的程度,由于斜度较大的车轮踏面将使钢轨遭受额外增加的水平推力,因此如果车轮踏面的大坡度段进入轨顶内侧圆弧以内也应当避免。短距离内轨距变化剧烈,表明存在严重的方向不平顺,当然也会影响列车安全,因此轨距参数是轨道监测中必不可少的监测项目。
长期以来,对轨距等不平顺参数的监测都采用手工测量的方法。然而国际上在70年代末开始对钢轨轨距的自动测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80年代前后开始利用计算机视觉测量技术进行钢轨监测,但是受制于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很好解决这类问题。我国在90年代开始这个项目的研究,其中第四代轨检车采用了光电传感和伺服机构进行测量,其主要缺点是由于现藏震动的原因,伺服机构容易损坏。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由线光源、图像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几部分构成的自动监测系统已经被研制出来,如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达到提高轨道监测精度,是业内共同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距测量车,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测量方法,测量不精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轨距测量车,包括车厢,车厢底部设置有在铁轨上运行的车轮,车厢内设置有座椅、工作台和用来驱动车轮运转的驱动机构,车厢内还设置有电控箱、尾部设置有油箱,车厢尾部下方设置有一相机安装支架,该支架上设置有背对的两组CCD摄像机,每组包含两个间隔开的CCD摄像机,在两个间隔开的CCD摄像机之间各设置有一个扇形激光器,每组CCD摄像机具有共同的视场,两组CCD摄像机没有共同的视场,分别朝向不同的铁轨,两组CCD摄像机拍摄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工作台上的中央处理器,计算轨距。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还包括激光雕刻得到的标定板,在该标定板上选择空间坐标是已知的角点,得到每个角点的像素坐标,进行单个CCD摄像机进行标定得到摄像机的内外参数。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对应的变换矩阵可以得到2个CCD摄像机的相对关系矩阵。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变换矩阵得到4个CCD摄像机的任意2个的相对位置关系矩阵。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所述中央处理器将空间坐标的原点选择建立在标定板上。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所述的4个CCD摄像机构成两组没有公共视场的双目系统,通过变换关系矩阵计算可以得到2个摄像机的位置关系矩阵。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轨距测量车,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空间重建我们得到每一边的1点的空间坐标,再通过两边双目系统的位置关系矩阵,我们就建立起来两边2个点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得到我们关心的轨距。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特征,使得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发明提供的轨距测量车,利用两组背对式的双目视觉成像系统,配合世界坐标中的坐标,计算两个铁轨之间的间距,可以提高精度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轨距测量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相机安装支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另外,为了避免对本发明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等。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轨距测量车一种轨距测量车,包括车厢10,车厢10底部设置有在铁轨上运行的车轮11,车厢10内设置有座椅12、工作台17和用来驱动车轮运转的驱动机构13,车厢10内还设置有电控箱14、尾部设置有油箱15,车厢尾部下方设置有一相机安装支架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器侧光源LED背光模块
- 下一篇:导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