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8164.6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0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志男 |
主分类号: | F02M31/125 | 分类号: | F02M31/125;F02M3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136 | 代理人: | 高云瑞;杨宗润 |
地址: | 1026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加热器 总成 | ||
1.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包括出油管、新回油管、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及其电源引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能可卸性的装在燃油箱的顶部接口法兰盖上的汇集法兰,出油管、新回油管及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的电源引导管的顶端的对外接口均固装在汇集法兰上;另有油域限位装置,该装置与汇集法兰、出油管、新回油管、所述的燃油加热器及其电源引导管呈位置相对固定的总成一体化式结构,并且油域限位装置将出油管、新回油管、所述的燃油加热器及其电源引导管均包围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油域限位装置(6)为燃油过滤装置(8),其具体结构为,具有塑盖(9)同时锁紧固定在出油管(1)、新回油管(2)及所述燃油加热器(3)的电源引导管(4)上,还有不锈钢过滤筒(11),其具有与其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带密封底(12)的尼龙骨架(13),尼龙骨架(13)通过其顶部的锁口圆环(14)与塑盖(9)密封又可卸性的互锁式相互固连在一起;所述燃油加热器(3)的底端面与出油管(1)的下端口平齐,出油管(1)的下端口距密封底(12)的顶面的高度h1为4~8mm、距燃油箱(7)的底面高h2为10~20mm,新回油管(2)的下端口高于出油管(1)的下端口;不锈钢过滤筒(11)的直径为30~50mm,其高度依据所述燃油加热器(3)的高度设定,一般为80~200mm,其滤孔的规格50~60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油域限位装置(6)为燃油过滤装置(8)还具有外套的限位筒(15),限位筒(15)的具体结构为,限位筒(15)能自由套在燃油过滤装置(8)外,限位筒(15)的外螺纹上端口(16)螺接在汇集法兰(5)的内凸式内螺纹接口(17)上,限位筒(15)的上部靠近其外螺纹上端口(16)附近的周壁上均布透气孔(18),限位筒(15)的下端口(19)插承在带下吸盘(21)的橡胶底座(20)的承插槽(22)中,下端口(19)插承就位后,以锁紧钉或卡环(24)将承插槽(22)固连在下端口(19)上,橡胶底座(20)具有中央透油孔(23);限位筒(15)的内径为40~60mm,其底端口与燃油过滤装置(8)中的密封底(12)的底面平齐,并且距燃油箱(7)的底面的高h3为8~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油域限位装置(6)为限位筒(15),其外螺纹上端口(16)螺接在汇集法兰(5)的内凸式内螺纹接口(17)上,其上部靠近其外螺纹上端口(16)附近的周壁上均布透气孔(18),其下端口(19)插承在带下吸盘(21)的橡胶底座(20)的承插槽(22)中,下端口(19)插承就位后,以锁紧钉或卡环(24)将承插槽(22)固连在下端口(19)上,橡胶底座(20)具有中央透油孔(23);限位筒(15)的内径为40~60mm,其底端口距燃油箱(7)的底面的高h3为8~15mm;所述燃油加热器(3)的底端面与出油管(1)的下端口平齐,并且比限位筒(15)的底端口高4~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内的燃油加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7)内的燃油加热器(3)的电路结构为,加热电路中的热敏电阻加热片PTC被夹紧在两块传热兼电极板G之间,一块传热兼电极板G通过电极引线L接电源负极,另一块传热兼电极板G通过电极引线L串联双金属温控器ZK后接电源正极,每块热敏电阻加热片PTC及其对应的传热兼电极板G、电极引线L为一个加热单元,每组加热器的加热电路由多个加热单元规则的并联和/或串联构成,并且在电源正极中只串接一只双金属温控器ZK,双金属温控器ZK与相应的加热电路封装为一体,或者与相应的加热电路分体式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志男,未经高志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16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