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交织环形立交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96052.7 | 申请日: | 2011-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6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谦;王京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织 环形 立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立交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交织环形立交。
背景技术
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交通组织设施。环形立交由于具备布局紧凑、占地较少、造价低廉等特点,在立交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实践证明现行的环形立交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诸如特大城市中心区、左转交通量大的交叉口等。
环形立交由环形平面交叉口演变而来,通过环道来实现各方向车辆的转弯。根据交通流的分离层次,环形立交可分为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等多种形式。以十字形交叉口为例,三层环形立交(如图1所示)是将两条道路的直行车辆均通过上跨或下穿分离,其它车辆沿环道逆时针绕行;双层环形立交则仅将主要道路的直行车辆与其它车辆加以分离。
如图2所示,是现行的环形立交的环道车流运行分析图。环道是影响环形立交运行质量的关键,其交通组织如同环形平面交叉口,入环车辆与出环车辆相互交织,绕环而行的车流频繁地发生合流和分流。现行环形立交的设计使得车辆由右侧入环、右侧出环,即右进右出(或称作外进外出);车辆驶入环道需要从环道外侧横移变道进入环道内侧,出环则由环道内侧横移至环道外侧。随着交通量的增大,可穿越空档减少,车辆无法实现交织变道;且车速越高,所需的交织长度越长,交织愈发困难。实践表明,左转交通量稍大一点就可能造成环道拥堵,致使整个立交陷于瘫痪。
受用地面积和道路断面宽度的限制,现实中采用的环形立交绝大多数属于小环交,环道的交织长度非常有限,大大降低了运行速度和通行能力。即使加大环道半径,对交织段长度和环道通行能力的增加也非常有限,环道运行质量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善。总体来说,现行环形立交只适用于左转交通量小、运行车速低的情况,环道交织是造成运行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此外,立交占地庞大,造成大面积的隔离,行人过街困难是当前我国城市立交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行人流量大,在立交设计中处理好行人交通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行立交的运行缺陷和当前立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没有环道交织的环形立交,即无交织环形立交。
本发明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行人通过的无交织环道立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交织环形立交,其包括环道、左转入环匝道及出环匝道,左转入环匝道进入环道的入口、以及出环匝道离开环道的出口分置于环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转入环匝道进入环道的入口位于环道的内侧,出环匝道离开环道的出口位于环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转入环匝道进入环道的入口位于环道的外侧,出环匝道离开环道的出口位于环道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立交还包括右转匝道,右转匝道架空。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立交为四层式环形立交,其第一层和第三层分别通过下穿和高架供直行车辆行驶,其第二层为原地面,供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行,其第四层为环道、左转入环匝道及出环匝道。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立交为两层式环形立交,其第一层为原地面,供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行,其第二层为环道、左转入环匝道及出环匝道,除右转之外的车流均由环道通过交叉口。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立交为十字交叉口的环形立交,其具有四个象限,于每个象限内均具有一个左转入环匝道及一个出环匝道,并按照先入后出的逆时针方向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环道的半径其中,i为坡道纵坡。
进一步地,所述环道外侧匝道与主线引道及环道内侧匝道的纵坡相同,环形立交的占地面积为1.25S-1.5S,其中,S表示环道围合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环道分为基本段和出入段两种路段,基本段是位于跨象限相邻出环匝道出口与左转入环匝道入口之间的环道部分,出入段是位于同一象限相邻左转入环匝道入口与出环匝道出口之间的环道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环道设有掉头车道时,基本段的车道数NB≥NI+1,出环匝道的车道数NO=NI+1,出入段合流点处的车道数NJ≥NB+NI,出入段分流点处的车道数NJ≥(NB+NO)-1,其中,NI为左转入环匝道的车道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6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