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喷射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47413.9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9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西冈修;村上胜宪;大西谦太;岸信之;高野祐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1/14 | 分类号: | F02D41/14;F02D41/22;F02D4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喷射 控制系统 | ||
1.一种燃料喷射控制系统,该燃料喷射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装置(C),该控制装置基于设置在用作车辆驱动源的内燃机(E)的排气装置(15)处的氧传感器(32)的输出,计算为了获得目标空燃比而用于反馈控制的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并且通过使基本喷射量(T0)乘以所述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来确定修正喷射量(T1),
其中,在所述车辆的电源接通之后,当所述氧传感器(32)的输出值的变化率从正到负或者从负到正变化预定次数期间,所述控制单元(C)将具有预定上下宽度的上下限值设定为所述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的第一极限范围(L1),所述预定上下宽度以在理论空燃比状态下检测出的所述氧传感器(32)的输出值作为基准值(B1),并且所述上下限值被允许用于计算所述修正喷射量(T1);并且
在所述氧传感器(32)的输出值的变化率从正到负或者从负到正变化了预定次数之后,将所述变化率变化了所述预定次数时计算出的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视为基准值(B2)设定第二极限范围(L2),该第二极限范围具有基于该基准值(B2)的预定上下宽度并且比所述第一极限范围(L1)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
其中,仅在所述车辆的电源被初始接通时应用所述第一极限范围(L1);并且
在第二次及后继次接通电源之后,应用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在该第二极限范围中以上次关闭电源时的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作为基准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C)被构造成使得所述车辆的电源的接通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部分(40)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极限范围(L1)通过使第一数值(S1)、第二数值(S2)、第三数值(S3)、第四数值(S4)和第五数值(S5)相加而构成,所述第一数值考虑由部件精度、组装变化等对空燃比施加的影响,所述第二数值考虑室外气温对空燃比施加的影响,所述第三数值考虑室外气压对空燃比施加的影响,所述第四数值考虑所述车辆的使用高度对空燃比施加的影响,所述第五数值考虑燃料中的酒精浓度对空燃比施加的影响;并且
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通过从所述第一极限范围(L1)去除所述第一数值(S1)并且加上第六数值(S6)而构成,所述第六数值用于设定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的更新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基本喷射量(T0)从基本喷射量映射(33)导出,该基本喷射量映射限定了设置在所述内燃机(E)的进气装置(14)处的节气门(21)的节气门开度(TH)、所述内燃机(E)的转数(NE)以及所述基本喷射量(T0)之间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其中,一旦应用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则即使之后对所述基准值(B2)进行更新,也会继续应用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的预定上下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其中,在表示所述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的迁移的曲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以超过预定比率的偏差宽度连续地反向预定次数的情况下,进行所述基准值(B2)的更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其中,预先设定用于所述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的上绝对极限(MAXLIM)和下绝对极限(MINLIM),并且即使根据所述基本值(B2)的更新,计算出所述空燃比反馈修正系数(KO2)超出所述上绝对极限(MAXLIM)或小于所述下绝对极限(MINLIM),也不使用所述值计算所述修正喷射量(T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喷射控制系统,
其中,当检测到所述氧传感器(32)的输出变为预定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C)对所述氧传感器(32)进行故障检查;并且
在执行所述故障检查期间,设定故障时的第三极限范围(L3),该第三极限范围小于所述第二极限范围(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741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臭氧领域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浮球阀结构
- 下一篇:钢衬石墨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