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扣合模具传输机构顶升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40417.4 | 申请日: | 2011-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5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军;刘春达;雍维;王科;李波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F7/08 | 分类号: | B66F7/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传输 机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扣合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扣合模具传输机构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车身闭合件通常需要扣合模来保证包边质量,一般车身闭合件扣合模中都有一种传输机构顶升装置(参见图1),其结构相对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汽缸101直接驱动顶升板102,通过导向机构103进行导向,由于机构上下提升速度不稳定、易造成零件上下升降时窜动而造成的扣合质量不稳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构较平稳的扣合模顶升装置,该装置通过氮气缸的上下运动带动顶升板平稳运行,从而使扣合时零件上下运动速度较平稳,解决上述由于零件上下升降时窜动而造成的扣合质量不稳定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扣合模具传输机构顶升装置,它包括底板、主支承座、主旋转轴、驱动铰链、主动连杆、副旋转轴、副支承座、从动连杆、导向块、气缸安装板、驱动气缸、顶升板,所述的驱动气缸通过气缸安装板安装在底板上,驱动汽缸端头通过铰链销与驱动铰链连接,驱动铰链固定在主旋转轴上,主旋转轴由左右对称的两个主支承座支承,左右两根主动连杆一端分别固定主旋转轴两端,另一端分别装在导向块的导向槽里,左右两根从动连杆一端分别连接在副支承座上,另一端分别连接在顶升板上,中间通过副旋转轴与主动连杆连接。
上述的底板和顶升板之间设有限位柱。
上述的导向块固定在顶升板下侧,并位于主动连杆内侧。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汽缸通过四根连杆同时顶升和下降,结构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受力较平衡、稳定,能保证扣合零件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 是传统扣合模具传输机构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扣合模具传输机构顶升装置,它包括底板201、主支承座202、主旋转轴203、驱动铰链204、主动连杆205、副旋转轴206、副支承座207、从动连杆208、导向块210、气缸安装板211、驱动气缸212、顶升板213,所述的驱动气缸通过气缸和螺钉、安装板安装在底板上,驱动汽缸端头通过铰链销与驱动铰链连接,驱动铰链通过螺钉固定在主旋转轴上,主旋转轴由左右对称的两个主支承座支承,左右两根主动连杆一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固定主旋转轴两端,另一端分别装在导向块的导向槽里,所述的导向块固定在顶升板下侧,并位于主动连杆内侧。左右两根从动连杆一端分别连接在副支承座上,另一端分别连接在顶升板上,中间通过副旋转轴与主动连杆连接。所述的底板和顶升板之间设有限位柱209。
本发明应用在扣合模具上,当驱动气缸212提升时带动驱动铰链204,驱动铰链204带动两根主动连杆205,由两根主动连杆205驱动两根从动连杆208和导向块210,最终驱动顶升板213上行,下行通过上模的压力和驱动汽缸的反作用力实现平稳下移,最后通过限位柱209进行限位。该设计机构结构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受力较平衡、稳定,能保证扣合零件质量的稳定性。
当扣合总成零件放在顶升板213上时,驱动气缸212驱动驱动铰链204,驱动铰链204驱动主动连杆205,同时主动连杆205驱动从动连杆208,由主动连杆205和从动连杆208同时驱动顶升板213向上顶起;当机床滑块下行,顶升板213受到上模通过零件的压力时,顶升板213开始向下移动,同时由于有驱动汽缸212的反作用力,顶升板的受力非常平稳,最终到达限位柱位置停止,完成一个行程。整个机构通过底板201连接在模座上。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内,则本发明的意图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04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