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构烷烃发酵液中长链二元酸精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24357.7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5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文;赵玉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51/43 | 分类号: | C07C51/43;C07C55/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烃 发酵 中长 二元酸 精制 方法 | ||
1. 一种正构烷烃发酵液中长链二元酸精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经预处理的正构烷烃发酵液和酸溶液分别经微通道换热器换热后,在集成有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反应器内于15~90 ℃、0.001~10秒条件下快速混合、完成酸化反应,反应后料液在20~95 ℃下熟化1~60 min后至室温,最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超高纯度长链二元酸粉体;
使所述经预处理的正构烷烃发酵液和酸溶液连续、同时进入微通道反应器系统酸化,酸化后料液不断流出反应器系统。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正构烷烃发酵液是指微生物发酵正构烷烃生产长链二元酸时获得的发酵液;所述经预处理的正构烷烃发酵液是指终止发酵液经加碱调pH值、加热破乳、分离回收烷烃、搅拌脱色后所得澄清发酵液,浓度为1~100 g/L;所述酸液是指氢离子浓度为0.2~2.0 mol/L的稀酸溶液,酸可为硫酸、盐酸、硝酸、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经预处理的正构烷烃发酵液与酸液的体积流量比为1:0.1~1:10,酸化反应后料液pH值控制在2.0~5.0;反应物料在微通道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0.001~1.0秒;酸化反应温度为20~70 ℃;熟化温度为80~95 ℃、熟化时间为15~60 min。
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与洗涤温度均为20~30 ℃,洗涤次数为2~6次,洗涤至滤液pH值为5~7;所述干燥温度为90~110 ℃,干燥时间1.0~12h。
5.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构烷烃为C10~C18中的一种或多种,长链二元酸是C10~C18中的一种或多种。
6.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有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反应器由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于上盖板、下盖板之间的一个或二个以上混合反应单元、一个或二个以上换热单元层层叠加组成;混合吸收单元与换热单元层交替叠加,吸收单元与换热单元匹配组合;每个混合反应单元包括一个物料分布通道区、一个物料接触通道区和一个物料反应通道区;每个换热单元由至少一个包含并行微通道的多通道微换热板组成。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单元的物料分布通道区是指从物料入口至物料接触通道间的区域,分布有网络分支通道,两反应物料所在分支通道间夹角为0~180o;所述物料接触通道区是指从网络分支通道出口至反应通道区入口的区域,在物料接触通道区两反应物料发生接触与混合;所述物料反应通道区是指从物料接触通道区至混合反应单元出口的区域,为沿物料流动方向特征尺寸逐渐增加的反应微通道。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入口和物料反应通道的出口均设有贯穿微通道反应器板体的通孔。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单元、微通道换热器板上均设有两个贯穿板体的物料进口通孔、两个贯穿板体的换热介质进出口通孔、一个贯穿板体的物料出口通孔,叠加时通孔位置相互对应。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单元各通道的尺寸,表述如下:分布通道的宽度均为100~2000 μm、深度为100~2000 μm、长度为1000 ~5000 μm;反应通道的宽度为200~2000 μm、深度为200~2000 μm、长度为1000 ~50000 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435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胎拆装机及测量力的变化的方法
- 下一篇:用蒸汽和二氧化碳采出粘性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