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乙烯利处理提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19769.1 | 申请日: | 2011-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7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孙光新;叶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柏泰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A01H4/00;A01N57/20;A01P2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 地址: | 200121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乙烯 处理 提高 青蒿 青蒿素 含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青蒿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药物,其来源是从青蒿植株的地上部分提取。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非常低(占叶片干重的0.01%-1%),使青蒿素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受到了限制。虽然现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青蒿素,但由于难度大,产量低,成本高,不具有商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青蒿素在除青蒿叶片外的其它组织中含量很低,如在芽中最高也只有干重的0.16%,因此利用组织培养及细胞工程来生产青蒿素的可行性不高。虽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青蒿新品种是一种较可行的方法,但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来提高青蒿素含量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商业化生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入少、操作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的提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提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方法,是在青蒿开花前期,在采收前1-2天,用乙烯利溶液喷青蒿苗植株,然后按期采收,即可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本发明中所述的乙烯利溶液,其浓度优选为500--600μM。
本发明中,对青蒿植株培养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青蒿种子种植于发苗培养基中发苗,然后将青蒿苗移栽于泥炭珍珠岩培养基质中。
所述的发苗培养基,是通过在MS培养液中另外添加30g/L的蔗糖和2.6g/L的植物凝胶而得。其中MS培养液为Murashige and Skoog于1962公布。
所述植物凝胶,是指购自Sigma公司的产品Phytagel。
所述的将青蒿苗移栽,是指:待青蒿苗长至4-5cm时将其移栽于泥炭珍珠岩培养基质中。
所述泥炭珍珠岩培养基质,其中泥炭和珍珠岩的比例为3:2。
所述的将青蒿苗移栽于泥炭珍珠岩培养基质中,用普通营养液每周浇灌青蒿苗一次。
所述的普通营养液,其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NH4NO3 :0.165% ,KNO3:0.19% ,CaCl2:0.044%, MgSO4 :0.037%,KH2PO4:0.017%,余量为水。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能在短时间(例如4-72小时)内提高青蒿中一些青蒿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青蒿素。所述的一些青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是指脱氧木酮糖磷酸盐还原异构酶(1-deoxy-D-xylulose-5- 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DXR)基因dxr、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基因fp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A reductase,HMGR)基因hmgr。
本发明建立了通过乙烯利处理提高青蒿素含量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处理过的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比对照提高了83%-154%。本发明的方法投入少,操作简单,便于规模化生产,对降低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用500μM乙烯利处理青蒿植株不同时间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柏泰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柏泰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97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富硒虫草鸡、富硒虫草鸡蛋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连续铸造方法及喷嘴加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