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97733.8 | 申请日: | 2011-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8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 发明(设计)人: | 颜华生;林叶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杨波 |
| 地址: | 361102 福建省厦门市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电子元件的显示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及该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 由于具有省电、耐用、亮度强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已应用至多种电子产品中,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
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一般与显示面板搭配使用,安装于电子产品的壳体内,与电子产品的其它元件如主控电路板、电源等共同作用,为电子产品提供显示画面。
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架(frame)、背板(bezel)、导光板(LGP)、光源(LED)、软性电路板(main FPC)、遮光带(shielding tape)以及反射片。其中,背板盖设于框架上,在框架和背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导光板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位于背板底部,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一侧,且与软性电路板电连接。反射片设于导光板下方,可将射向反射片的光线反射向导光板的出光面,减少光线损失。遮光带设于光源上方,用于阻挡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防止这些光线由显示装置漏出。显示面板设于导光板上方且通过遮光带固定于框架上,用于接收导光板透出的光,并在主控电路板的控制下显示各种图案。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光源的固定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通过光源承载板(L-bar)固定,如图1所示,该方式是在背光厂将光源固定在光源承载板上,将框架11、光源12、光源承载板13、导光板14、遮光带15、反射片16和背板17组装在一起,且令光源承载板13的一部分凸伸出框架11,然后在模组厂将显示面板18和软性电路板19依次固定在遮光带15和显示面板18上,令软性电路板19的一部分凸伸出框架11,再通过拉焊的方式将光源承载板13和软性电路板19的焊盘(pad)导通,并将软性电路板19和光源承载板13位于框架11边缘的一部分向下弯折而将软性电路板19和光源承载板13弯折至背板17的背面,组装完成背光模组;另一种方式是在背光厂将框架、导光板、遮光带、和反射片组装在一起,然后在模组厂将光源直接固定在软性电路板上,将显示面板和软性电路板依次固定在遮光带和显示面板上,令软性电路板的带有光源的一部分凸伸出框架,然后将软性电路板向下弯折,令光源刚好收容于框架上形成的开口内,且位于导光板的一侧,然后可盖上背板,组装完成背光模组。
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图1所示,在第一种方式组装的背光模组内,显示面板18和遮光带15容易在软性电路板19弯折时产生的反弹力的作用下向上浮起,而使光源承载板13被遮光带15带起,进而使光源12发出的光线漏出显示装置,或者造成光线投射不均而在显示面板处出现亮度较大的热点(hot spot)。并且,由于光源承载板13和软性电路板19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形成沿竖直方向的行程差,再加上位于背板17下方的软性电路板19容易浮起而远离背板17,而使得光源承载板13凸伸出背板17一定距离,这样,不仅会影响背光模组的美观,而且会占用电子产品壳体内其它元件的空间。而对于利用第二种固定方式组装的背光模组,光源容易在软性电路板弯折时产生的反弹力的作用下向下浮起,造成光源光线投射不均、漏光及热点现象,并且,软性电路板的反折需要在模组厂的组装段完成,且组装过程中还需对光源仔细定位,使其刚好位于框架的开口内,不但增加组装难度,且容易造成因光源与导光板组装不良而产生的光源投射不均现象。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源固定牢固、不易漏光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可用于与显示面板配合形成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框架、背板、导光板、光源、光源承载板以及软性电路板,导光板设于背板的底部,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一侧,且位于光源承载板上,显示面板设于导光板上方且靠近框架,背板与框架至少其中之一上开设有通孔,该光源承载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光源连接,该第二连接部沿平行于背板的底面的方向直接穿出上述通孔,而与软性电路板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均为直条状,且第一连接部垂直于第二连接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通孔设于背板的底壁或背板和框架至少其中之一的侧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部与软性电路板通过拉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77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