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80845.2 | 申请日: | 2011-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3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 发明(设计)人: | 宋宏利;尹建民;王立新;李萌;李学伟;石中光;黄潜;于述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1P7/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谭祐祥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冷却系统 冷却 方法 | ||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包括散热器、膨胀水箱、泵装置、以及相互连通的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装置的输出口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输入口相连通以输入冷却液,并将被输入的冷却液设置成分别用于对发动机的缸盖和缸体进行冷却的两个流路,其包括:
第一流路,其是经由所述缸盖水套并从设于缸盖上的输出口流出、然后进入所述膨胀水箱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所形成的环路;以及
第二流路,其是经由所述缸体水套并从设于缸体上的输出口流出、然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所形成的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流路,其是将从所述缸盖上的输出口流出的冷却液的一部分输入车载的暖风装置、然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所形成的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封闭装置,其设于所述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之间,用于在发动机冷启动过程中封闭被输入的冷却液从所述缸盖水套流入所述缸体水套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流量控制阀,其设于所述第二流路中用于控制冷却液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于所述缸盖的输出口处用于检测冷却液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于所述缸体上用于检测缸体温度;以及
调控装置,其用于通过比较所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与其预设值、所检测到的缸体温度与其预设值,来调控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散热器中的冷却风扇的运转,从而控制所述缸盖和缸体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装置是ECU。
7.一种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泵装置从其输出口向缸盖水套的输入口输入冷却液;以及
设置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使得被输入的冷却液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来对发动机的缸盖和缸体进行冷却,所述第一流路是经由所述缸盖水套并从设于缸盖上的输出口流出、然后进入车载膨胀水箱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所形成的环路,所述第二流路是经由与所述缸盖水套相互连通的缸体水套并从设于缸体上的输出口流出、然后进入车载散热器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所形成的环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第三流路,以使得从所述缸盖上的输出口流出的冷却液的一部分输入车载的暖风装置、然后再流入所述泵装置的输入口而形成环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发动机冷启动过程中,封闭被输入的冷却液从所述缸盖水套流入所述缸体水套的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设于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流量控制阀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设于所述缸盖的输出口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冷却液温度;
通过设于所述缸体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缸体温度;以及
设置调控装置,以便通过比较所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与其预设值、所检测到的缸体温度与其预设值,来调控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散热器中的冷却风扇的运转,从而控制所述缸盖和缸体的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装置是EC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084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