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8489.0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涛;葛泽梅;孙崎;罗来春;程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6584 | 分类号: | C07F9/658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费碧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磷酰胺季 铵盐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如式I所示的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以(氯化3-甲基-9-(2-氧-2λ5-[1,3,2]氧氮磷杂-2-磷环己基)-3,6,9-三氮杂螺[5.5]十一烷)(3,9-Diaza-6-azoniaspiro[5.5]undecane,3-methy1-9-(tetrahydro-2-oxido-2H-1,3,2-oxazaphosphorin-2-y1)-,chloride(1∶1))为代表,作为近几年新研制的环磷酰胺类抗肿瘤新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癌症。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310100346.0,名称为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及其合成和应用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是将环磷酰胺0.56g(2mmol)和相同摩尔的甲基哌嗪混合于10ml无水乙醇中,加入1.5g NaHCO3粉末为缚酸剂,搅拌回流6小时。冷却后过滤除去固体,滤液浓缩至干,加乙酸乙酯洗涤除去未反应的原料即得粗品,粗品的收率63.4%,乙酸乙酯-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针状结晶,而实际收率约为25%。
目前,一般季铵盐类化合物都面临分离提纯困难,重结晶条件难以摸索和掌握,收率和纯度不高等问题,而前述方法也没有克服这些难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反应所需的时间长,使用溶剂多,使用了大量的无机碱,操作繁琐(后处理包括至少一次的浓缩,各两次的过滤、洗涤和烘干),重结晶收率低,并且产品易有无机碱(盐)残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合成方法,避免了无机碱或无机盐的引入,减少反应溶剂用量,缩短反应时间,简化操作,提高最终产物的收率和纯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磷酰胺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其中,X选自N、C、O或S,R1、R2和R3各自独立地选自-H、-CH3、-C2H5或-CH2Ph;具体的,包含以下步骤:
A、将环磷酰胺II和过量的哌嗪类似物III溶于无水乙腈中,进行加热搅拌,得淡黄色澄清反应液;
B、将得到的淡黄色澄清反应液静置,析出大量白色结晶;
C、白色结晶进行抽滤,烘干得白色固体,即为最终所要的式I化合物。
其中步骤C中所述静置析出的白色结晶,可在抽滤后用无水乙腈洗涤,烘干得白色固体。
其中反应中加入的哌嗪类似物III与环磷酰胺II的投料摩尔比为1-2.5∶1,优选1/1、1.25/1、1.5/1、1.75/1、2/1、2.25/1或2.5/1。
其中搅拌反应是在60℃至回流温度之间,优选在60℃、70℃或回流温度下进行。
其中反应时间为1-4h,优选1h、1.5h、2h、3h或4h。
其中无水乙腈的用量(ml)与环磷酰胺II的摩尔数(mmol)之比为0.5-1,优选0.5、0.75或1。
更优选的,哌嗪类似物III与环磷酰胺II的投料摩尔比为2.25/1;搅拌反应是在70℃下搅拌1.5h;无水乙腈的用量(ml)与环磷酰胺II的摩尔数(mmol)之比为0.5。
制备产生的废液,所含主要成分是溶剂乙腈和原料哌嗪类似物及其盐酸盐,可将其碱化后,减压蒸馏,可以分别回收乙腈和哌嗪类似物,以供重复使用。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点在于:
1.利用哌嗪类似物自身作碱,避免了无机碱的使用,从而简化了后处理操作并解决了产物中无机碱或无机盐残余的问题;
2.采用无水乙腈作反应溶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获得过饱和溶液,直接放置析晶,得到色谱纯的产品,极大的缩短了反应时间和简化了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制得产物的实际收率为36.5%~62.6%,相较于原有技术所得实际收率24%-29%有明显的提高。
3.本发明制备方法所产生废液可进行处理后再利用,极大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并节约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是将环磷酰胺和过量的哌嗪类似物混合于无水乙腈中,控制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投料比等反应条件得到澄清反应液,静置析出白色结晶,得到式I化合物的纯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84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