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无缝弯头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3400.1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0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家福;王永红;章志孝;孙国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科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8 | 分类号: | C21D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无缝 弯头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无缝弯头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工业管件主要用于流体输送、工业有压设备等管道的连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管路的输送效率和设备的优良差异。因此,工业管件在形状设计、制作工艺、安全检测等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传统高压大口径工业异径管件(弯头)(特别是直径300mm以上的变径弯头)依据国家标准《钢制对焊无缝管件(GB/T 12459-2005)》,采用闭模式专用成型设备,该设备系国处进口,并对管件所用原材料(钢管)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钢管的外径,壁厚,内径等。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卡模现象,需将整个成型系统拆卸后重新组装才能正常生产。因此,该设备和工艺,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并且工艺繁杂。从而造成产品的工艺成本较高,市场的竞争力较低。
又如采用《钢板制对焊管件(GB/T13401-2005)》标准的相关要求,多采用模压半片件,后经焊接成型,此工艺系模压焊制成型,虽说对原材料要求不是太严格,生产效率也能有所提高。但主要是,该生产工艺过程中,系焊接成型,焊缝虽经RT或UT检测,但,因无损检测标准所规定,焊缝允许有一定的焊接缺陷,另该产品为高压所用,且其所处的工况和环境,与无缝产品相比,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成本较低,效率高的不锈钢无缝弯头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不锈钢无缝弯头的生产工艺,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进料:从原材料合格供应商处采购;
2)、材料复检:材料到厂后,置于待检区,由材料保管员核对材料的规格、数量进行复检;
3)、标注贯穿性色标:复检合格后的原材料,置入原材料仓库合格区,并由仓库管理员,按钢管贯穿性,钢板四周性,依据企业内部规定分材质标注不同的色标,以确保下料过程中每个管坯上都有对应的色标,并建立台帐,纳入原材料物资管理;
4)、编制工艺流程卡;
5)、下料:依据所用材料的扩径或缩径率,选用合适的用料,钢管采用带锯床,钢板采用等离子自动下料机,并按一定的角度和尺寸下料,最大层度的降低耗材;
6)、标识:此为移置色标,或按客户要求作特殊标记;
7)、冷推压制成型:
71)、装模和调试
首先根据产品需要选择模具和设备,安装模具下模,并根据设备中心高度,调整下模,其次,安装内置芯棒,根据模具下模和产品用原材料厚度,调整芯棒与下模间的间隙距,再次,安装推杆并根据芯棒调整其高度,使之中心点与内置芯棒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并根据成品规格,调整推杆与内置芯棒间的可运行距离。最后安装上模并调整,使之与内置芯棒的间隙距,与下模与内置芯棒的间隙距保持一致,至此,装模和调试完成;
72)、安装和调试导套模
根据内置芯棒与推杆的位置,调整导套模高度。使之中心线与内置芯棒中心点与推杆中心点连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可;
73)、冷推压制成型
先将管坯上胶,胶干后成型前再沾润滑油后,就可冷推压制成型,管坯摆放时一定要注意角度,并摆正;
8)、校型标识:用专用模具和液压机进行校型,以确保弯头角度和偏离角;
9)、平口:用专用坡口机设备进行,并针对对焊口端部保留一定的余量,以利于再加工,并确保角度和端面垂直度;
10)、检验:利用专用量具,如角尺或角度检验平台、测厚仪或卡尺,对半成品进行外观质量,几何尺寸进行检测;
11)、热处理:采用固溶或稳定化热处理工艺,易变形管件固溶处理前,要设计工装加固,管件易变形程度主要考虑它的内径和壁厚及弯曲率;
固溶处理时,加热炉要预热到300℃,然后管件进炉,快速升温至热处理温度,进行保温;水冷却时,应不断用循环水冷却;
12)、标识:热处理后,移置色标;
13)、表面处理:外观修磨,针对产品的外观存在的缺陷,在确保产品最小公称壁厚的87.5%的前提下,可进行修磨,但针对不超标的缺陷,可不进行修磨,但客户要求的除外,针对超标缺陷,可进行焊补,其焊补工艺须是经过焊接评定的,其返修工艺也必须是经过评定和认可的;
14)、标识:针对修磨或返工后的产品,移置同样的色标;
15)、坡口加工:利用专用的设备和夹具,对产品对焊口端部进行坡口加工。以确保对焊口端部角度37.5°±2.5°,对焊口端部的纯边1.6±0.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科管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科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34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行时能够减少或杜绝漏气的气泵结构改进方案
- 下一篇:一种织物柔软液体洗涤剂